译文: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注释: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长淮:指淮河。
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
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的冬天。当时,著名文学家苏轼与同样才华横溢的词人秦观相聚一处,并在秦淮河畔共饮一杯。这首词正是苏轼在与秦观告别后,感慨万分之际所创作的。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创作背景详情»
此词描写了词人苏轼与友人秦观在淮上饮别后的情景。词的开头两句写了秦观送苏轼的情景,秦观亲自相送苏轼,一路上经过宝应、山阳,最后在淮上停下来。在淮水边,他们临流而饮,依依不舍。苏轼回到船中休息,只听到淮水的波声,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这里的“晓”字暗示了苏轼一夜睡得不安宁。“隙月”指的是船篷上的缝隙中看到的月亮。根据王文诰的记载,苏轼是在冬至日抵达山阳,十二月一日抵达泗州,与秦观分别应该是在十一月底。所以他看到的月亮是刚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因此用“窥人小”来形容非常贴切。接下来的两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是整首词的精华之处。汴水从开封向东南流,经过应天府、宿州,最后在泗州入淮。苏轼此行是从淮上到泗州,然后再沿着汴水往西去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满载着离愁别恨,独自向西行去。这种用水喻愁的手法在以前的作品中也有,但苏轼将愁恨物质化,可以装在船上,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模仿。接下来的一段提到了“西州”,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引用傅注认为是扬州,但实际上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接下来的两句是回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他们一起游览无锡的惠山,唱和非常开心;然后再次相聚于松江,游览吴兴的各个寺庙。词中提到的“竹溪花浦曾同醉”指的就是这个时候的情景。接下来的两句“酒味多于泪”指的是当时的欢聚,而“泪”则是指别后的悲伤。秦观在端午节后与苏轼分别,前往会稽。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下诏狱,秦观得知消息后急忙渡江前往吴兴询问。之后的几年里,苏轼被贬到黄州,与秦观再也没有见面过。最后两句是故意使用反语,表达了真情实感。其中的“风鉴”指的是以风貌来评价人物。整首词通过描写淮上饮别和回忆过去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情的思念和离别的伤感。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