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即使翠柏的味道苦涩,朝霞高高悬挂,也可以当作一顿饭来吃。
大多数人都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而我坚守着我的原则,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无法生火,井水也冻结了,夜晚没有衣物御寒。
太过贫穷,担心被人嘲笑,袋中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
注释:
翠柏:一种原产于中国的松科乔木。
晨:也可写作“明”。高:也可写作“朝”。
卤莽:通常指苟且偷安。
吾道:指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爨:指烧火做饭。
囊空:指袋中没有钱。
一钱:指极少的钱。
《空囊》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后来到了华州寄居秦州同谷。当时正值战乱动荡的时期,社会仍未平息,人民生活异常艰难。这个时期的背景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杜甫弃官后的生活并不如他所愿。他原本希望能够在秦州同谷过上安静的生活,远离朝堂的纷争和政治的黑暗。然而,战乱的阴云仍笼罩着这片土地,人们的生活被战争摧残得支离破碎。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他深感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不公。
在这个背景下,杜甫的创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境。他用深沉的笔触和激情澎湃的词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怀。
杜甫的创作背景也为他的诗歌赋予了一种悲壮的气息。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用自己的诗歌呼唤着社会的正义和人民的幸福。他的诗作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总之,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的创作背景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境。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怀。他的创作背景也赋予了他的诗歌一种悲壮的气息,使他的诗作成为了社会的呼声和人民的心声。
《空囊》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杜甫在贫困困境中的坚持和高尚品格。首联中的“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一方面描绘了诗人饥寒交迫的生活,只能以吃霞食柏来充饥;另一方面,这句话也暗示了诗人不同于凡俗之人,他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颔联中的“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示了囊空的原因,指出大多数人都选择苟且偷安,而诗人坚守自己的道义,忠勇报国。颈联中的“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具体描写了诗人的贫困状况,他没有米糊煮,夜晚又无法御寒,生活极为艰苦。尾联中的“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诗人虽然一贫如洗,却还要留下一钱在空囊中,以免他人嘲笑,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常。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沉重悲苦情绪,颔联以庄重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清操,尾联以幽默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整首诗的音节拗折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首联中的平仄声相间,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空囊》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