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
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注释:
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
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
故园:故乡,指韶山。
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为有:因为有。
多:增强激励。
敢教:能令、能使。
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高兴地看到。
菽:豆类的总称。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七律·到韶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毛泽东在1959年6月25日傍晚回到家乡韶山,并在27日离开之前与故乡的父老们进行了欢聚畅谈。这次返乡使人民非常激动和欢乐,成为了韶山真正的节日。而这首七律则是在25日深夜写成的。 《七律·到韶山》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七律赞美了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时的真实感受,并通过回顾韶山人民的革命历史和劳动成果,表达了对革命人民战斗精神的赞扬和对中国人民奋斗风貌的歌颂。全诗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首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化用了孔子的话,意味着毛泽东离开韶山已经32年,回到故乡时的感受。诗中提到了韶山人民在旧社会遭受的灾难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但他们没有屈服,坚决与反动派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描述了韶山人民高举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韶山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从未畏惧,他们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而反动派则高举霸主的铁鞭对革命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这是一场生死搏斗,没有调和的余地。
诗中提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话表达了革命人民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奋起反抗,坚持到底,因为有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32年间,韶山冲有148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六位亲人。这些人民的牺牲和壮志最终发展成了燎原之势。
整首诗通过描绘韶山人民的革命历史和劳动成果,表达了对他们战斗精神的赞扬和对中国人民奋斗风貌的歌颂。诗中展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体现了他对革命人民的敬意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七律·到韶山》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