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已是几千里,我已见到了十五次江上的月圆。先是饱览了瞿塘峡的风光,随后便又登巫山。巴国的大地虽已走尽,而这巫山却是高得难以达到顶端。身负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手攀垂下的藤萝又像已接近日边。飞步登上巫山山顶时,极目远望食有丝毫的遮掩。回头不见了暗红色的山壑,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青天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不知银河离这里还有多远?望着白云飞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苍梧山,随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游历到日光西斜,仍然有许多妙境值得徘徊。悲风吹着树枝作响,空谷里的积雪还白光闪闪。踏上归途时已是黄昏,此时的游兴依然未减。寒江两岸的猿声早早地啼起,一轮明月已出现在昏暗的松间。啊,月光是多么清悠,猿啼又是多么凄惨。我实在不能忍闻这猿啼而匆忙下山,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注释:巴东:王琦注:即归州,唐时隶山南东道。《方舆胜览》: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旧名西陵峡,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陆放翁《入蜀记》: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视天如匹练。《方舆胜览》:巫峡,在巫山县之西。《水经注》云:杜宇所凿,通江水。图经云:引山当抗峰氓、峨,偕岭衡岳,凝结翼附,并出青霄,谓之巫山。有十二峰,上有神女庙、阳云台,高百二十丈。
海月:海上的月亮。
瞿(qú)唐峡:亦作“瞿塘峡”。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巴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
穹(qióng)石:大岩石。《上林赋》:“触穹石。”张揖注:“穹石,大石也。”
飞步:快步;疾步。郭璞诗:“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
却顾:回头看。
舟壑(hè):藏在山谷中的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季,二十五岁时的一次远游经历。李白当时离开家乡,踏上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他乘坐船只从巴东出发,经过瞿塘峡,最终登上了巫山的最高峰。
在这次旅行中,李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尽的美景。他在傍晚时分归来时,受到了这次旅行的启发,创作了这首完整的记游诗。
这首诗记录了他在巫山的游览经历,描述了他登上最高峰的壮丽景象。这次旅行对于李白来说是一次重要的经历,它不仅让他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李白年轻时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他敢于离开家乡,远离亲人,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次旅行对于他的成长和创作事业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素材之一。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创作背景详情»
登上了巫山。这里的描写非常简洁明了,通过几个简单的词语,展现了诗人的行程和所见所感。
接下来,诗人开始描绘巫山的壮丽景色。他用“巍峨”、“奇绝”、“险峻”等词语来形容巫山的高耸和雄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山的敬畏之情。他说:“巫山之阳,美人尽林立”,这里的“美人”指的是山上的树木,形容得非常生动。诗人通过描绘山林的繁茂,展现了巫山的美丽和生机。
诗人接着描写了巫山的云雾缭绕和山泉飞瀑。他说:“朝出瞿唐峡,暮宿巫山阿”,这里的“瞿唐峡”和“巫山阿”是诗人行进的路线和目的地。他用“朝出”和“暮宿”来形容自己的行程,表达了他对巫山的向往和对旅途的期待。同时,他也通过描绘云雾和山泉,展现了巫山的神秘和美丽。
最后,诗人以自己的行程为结尾,表达了对巫山的赞美和对旅途的喜悦。他说:“巴东三峡巫山,天下名山第一巅”,这里的“巴东三峡巫山”指的是诗人所经过的地方,他将其列为“天下名山第一巅”,表达了对巫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行程和所见所感。通过对巴东、瞿唐峡和巫山的描写,展现了巫山的壮丽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