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易水边,壮丽的歌声唱罢,送行的人们举起酒杯告别。他们满怀热血,独自一人进入秦国,面对着虎狼般的敌人。
尽管力气已经用尽,但他必须回报太子的重恩。如果刺杀未能成功,他的灵魂归去,如何对得起田光呢?
仿佛看到了当年饯行时英雄的悲泪,如今过客的衣冠上凝结了一片清霜。
匕首没有灵性,荆轲你不必抱憾,看那乱山如剑,直刺咸阳,万古都能感受到!
注释:
荆卿:战国末期的刺客荆轲。
酒千行:送行的人们举起酒杯告别。
生戴吾头:指荆轲怀着决死之心进入秦国。戴,带着。
虎狼:虎狼之国,指秦国。
堪:能够。
太子:燕太子丹。
田光:燕国义士,他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行刺秦王,临行前,又自杀以示不泄露谋刺的机密。
祖饯:饯行。祖,出行前祭祀路神。
咸阳:秦国的都城。
终古:自古以来,一直。
《荆卿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当时作者金珙受广西巡抚的推荐,前往北京参加博学鸿词试。在他前往北京的途中,他经过了荆轲的故乡,即今天的河北省易县。在这个历史名人的故乡,金珙被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所吸引,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是他对荆轲的故事和易县的景色的感慨和赞美,也可能是他在旅途中的心情和思考的抒发。无论如何,这首诗都是在作者经过易县时刻下的一份珍贵的创作。 《荆卿里》创作背景详情»
头人虎狼”这句来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他视死如归,毫不畏惧;后者则通过“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这句来表达诗人对荆轲失败的惋惜之情,他觉得荆轲辜负了太子的举荐。
诗中还描绘了荆轲出发时的情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明知道自己不会回来,但他义无反顾,为壮士。这通过“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人虎狼”这两句来表现。
诗的尾联则表达了对荆轲的安慰和赞颂。诗人说“匕首无灵公莫恨,乱山终古刺咸阳”,意思是荆轲的匕首虽然没有成功刺杀秦王,但他的行动已经感动了天地,乱山也像他一样刺向咸阳。这样的安慰和赞颂是前人所未道的,非常聪明。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荆轲的故事,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尤其是结尾出人意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诗在袁枚的七律作品中算是较好的作品,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敬佩和惋惜之情。
《荆卿里》赏析详情»
袁枚(1716-1797)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子才,号称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汉族,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
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后来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展现出了出色的政绩。然而,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选择了告别官场,回到了江宁小仓山下筑筑的随园,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他在随园中吟咏诗歌,广收诗弟子,尤其是女弟子众多。
袁枚被誉为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一起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优秀,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
袁枚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于1797年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