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
怪:惊异,骇疑。
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
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
坼(chè彻):裂开。
敌:匹敌。
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淳熙五年(1178年),当时的词人正在从临安前往湖北的路上。在这段旅途中,他被周围的景物所感动,于是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词是为了纪念杨济翁和周显先而写的,词人用文字将他们的友谊和感激之情表达出来。这首词是一篇触物抒怀之作,通过描写周围的景物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词人表达了对友谊和旅途的思考和感慨。这篇词作既展示了词人的才华,又传达了他对友谊和旅行的热爱和珍视。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创作背景详情»
迹的思考。作者在江行的过程中,看到了许多山川的美景,这让他想起了古代英雄豪杰的事迹。他用“溪山”来形容这些事迹,意味着它们已经过去了,只能在眼前一闪而过,却又仿佛主动迎接他。这种感觉让他感到惊讶和怀疑,仿佛这些事迹只存在于他的记忆中,就像一场旧梦一样模糊不清。
接下来的几句“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作者用“梦中”来形容自己多年来未能实现的雄心壮志。他已经厌倦了宦游的生活,这些古代英雄事迹成了他内心深处的召唤。他决定要去探索山川的胜景,这需要带上杖和屐(一种木底鞋)。这里引用了《世说新语·雅量》中的一段话,意味着人生短暂无常,不妨多穿几双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最后几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是对自己过去的岁月的总结。作者用蘧伯玉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他已经四十岁了,但他的志愿却没有实现。他感叹命运不可左右,自己一直是一个客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片六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去的劳碌和无奈的感慨,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南归也已经很久,但他的志愿却没有实现,这让他感到沉郁和忧愤。
整首词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对江行沿途山川的赞美和怀念,第二层是对古代英雄事迹的思考,第三层是对自己过去岁月的总结。通过描绘山川的美景和古代英雄事迹,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年华流逝和命运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和忧愤。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