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孩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注释: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尔雅》注:鹭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江东取为接篱。李白《襄阳曲》(二)有“头上白接篱”。《广韵》:“接篱,白帽也。”宋程大昌《演繁露》说:“《隋志》: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天子在上省,则帽以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隋时以白幍通为庆、吊之服,国子生服白纱巾。晋人著白接篱,窦苹《酒谱》曰:‘白接篱,巾也。’南齐桓崇祖守寿春,著白纱帽,肩舆上城。……郭林宗遇雨垫巾,太子(李)贤注云:周迁《舆服杂事》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幍。本居士野人所服。魏武造幍,其巾乃废。今国子学生服焉,以白纱为之。……《唐六典》:天子服有白纱帽。其下服如裙襦袜皆以白。视朝听讼,燕见宾客,皆以进御。然其下注云:亦用乌纱。”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篱。”陆游《避暑近村偶题》诗:“红尘冠盖真堪怕,还我平生白接篱。”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
稚子:稚,幼也。《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此“稚子”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答友人赠乌纱帽》译文及注释详情»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写一篇创作背景如下: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根据詹锳的《李白诗文系年》记载,李白的儿子伯禽是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出生于东鲁。而根据李白自己的诗作《南陵别儿童入京》,可以推测他的儿子在天宝元年(724年)时大约只有三五岁。
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诗是李白在天宝元年(742年)玄宗征诏下至家中后所作。这首诗描述了李白与儿子分别时的情景,儿童们嬉笑着牵着人的衣袖,而李白则要离开他们前往京城。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家庭的眷恋和对离别的痛苦之情。
这段创作背景揭示了李白的家庭生活和他与儿子的亲密关系。李白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离别的辛酸之中,他对儿子的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都融入了这首诗中。这也反映了李白作为一个诗人,他的创作灵感往往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
这段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背后的情感和意义。通过了解李白的家庭生活和他与儿子的关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作,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答友人赠乌纱帽》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李白的诗作《戴乌纱帽》进行解读。文章首先指出了《辞海》中关于乌纱帽的解释过于简单,无法让人了解乌纱帽的来历。接着,文章提到乌纱帽在唐代并非官帽,而是一种日常便帽,与“白接”类似。因此,李白在诗中写的只是他隐居期间的一件小事。文章还引用了《学林漫录》中的结论,说明在宋元时代还未将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经常出现这个词。
接下来,文章分析了诗中的表达手法。诗采用了铺叙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戴乌纱帽的情景,以及儿子的言辞与乌纱帽相得益彰的生活情趣。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细节和小有情致。
最后,文章指出这首诗的画面描绘清晰,运用了浓墨淡彩的手法,将人、物、情融为一体。诗中透露出诗人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表达的心情相呼应。根据诗意,这首诗略早于《南陵别儿童入京》。
《答友人赠乌纱帽》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