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有感》原文赏析

  • qiū
    yǒu
    gǎn
  • [
    jìn
    xiàn
    dài
    ]
    xùn
  • luó
    hòu
    sòng
    feī
    guāng
    bǎi
    cóng
    biān
    zuò
    dào
    chǎng
  • wàng
    zhōng
    jiào
    fāng
    cǎo
    biàn
    yáng
    liáo
    shì
    tián
    huāng
  • lái
    lào
    guǒ
    gòng
    qiān
    nán
    lián
    huā
    liù
    láng
  • zhōng
    míng
    fēng
    rán
    yān
    juàn
    jiào
    xīn
    liáng

原文: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相关标签:抒情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国民政府多么奢侈淫荡,竟在国难民苦之时混磨时光;他们为了更长久地麻醉人民,竟然在刑场旁边假作念经诵佛的道场。
他们实行残酷的文化“围剿”,使文坛荒芜,百卉难芳,他们途穷计拙而无可奈何,只能以杂草掩盖着文坛的荒凉。
而御用文人也确实庸劣无能,哪能拿得出像样的货色给他们赏光;他们越来越陷于孤立,再也难招罗涂脂抹粉的“六郎”。
深夜里风雨交加雄鸡报晓,暴风雨将冲刷旧社会的泥浆;我兴奋地点燃着烟卷,顿觉初秋黎明前的一片清凉。

注释:此诗原无题,编入《集外集拾遗》由许广平题为《秋夜有感》。
琦罗:华贵的衣服,这里代指国民政府官员。飞光:飞逝的时光。
柏栗丛边:既指供奉社神的地方,也是杀人的刑场。此指刑场。作道场:佛道徒众作佛道法事的场所或活动。
望帝:后世以望帝称杜鹃,又名子规。芳草:芳草喻贤人君子。杜鹃啼时,已至春末,群芳萎谢。
迷阳:荆棘。聊:暂且。
酪果:指供品。
难得莲花似六郎:诗中“六郎”喻指梅兰芳。1934年4月28日,国民党政客戴季陶、褚民谊及下野军阀段祺瑞等发起,请班禅九世在杭州举行“时轮金刚法会”。当时中央礼曾报导该会“决定邀请梅兰芳、徐来、胡蝶,在会期内表演歌剧五天”。后来梅兰芳等并未参与演出。
中夜:夜半。鸡鸣:言世乱而思念贤才。集:几种现象集中在一起。
然:同“燃”,点燃。新凉:新秋的凉意。 《秋夜有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1934年秋季,当时张梓生为了约稿的事情去拜访了鲁迅先生。几天后,鲁迅先生邀请张梓生共进晚餐。在餐桌上,张梓生向鲁迅先生索要了一幅他的书法作品,鲁迅先生含笑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几天,这幅书法作品由周建人转交给了张梓生,这就是后来成为《秋夜有感》的作品。 《秋夜有感》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的尾联,也是对国民政府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讽刺。中夜鸡鸣,风雨交集,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却能够冷静地思考和写作,烟卷觉新凉,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的洞察和对于新的希望的抱持。

整首诗通过对国民政府政客和御用文人的揭露和讽刺,展现了他们虚伪、奢靡、无能的形象,以及对于文化艺术界的摧残和荒芜。同时,作者通过自己的写作,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新的希望的追求。这首诗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虚伪,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秋夜有感》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答客诮

近现代 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替豆萁伸冤

近现代 鲁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悼杨铨

近现代 鲁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