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杨铨》原文赏析

  • dào
    yáng
    quán
  • [
    jìn
    xiàn
    dài
    ]
    xùn
  • yǒu
    háo
    qíng
    jiù
    shí
    huā
    kaī
    huā
    luò
    liǎng
    yóu
    zhī
  • leì
    jiāng
    nán
    yòu
    weí
    mín
    jiàn
    ér

原文: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相关标签:追悼友人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血雨腥风无法抹去我当年的豪情壮志,就算花开花谢,革命的决心也坚如磐石。没想到在这个大雨的日子里,我流泪如雨,为祖国失去了一位坚强的战士。

注释:杨铨是鲁迅的朋友,旧时指以前。花开花落是指世事变化,人事荣枯。两由之意为任由花开花落去吧。何期表示没想到。江南雨指送杨铨入殓时,天正下雨,含有悲痛深切、泪如雨下的意思。斯民指人民,健儿指杨铨。 《悼杨铨》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1933年6月21日,当时的上海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杨铨和鲁迅都是上海民权保障同盟的执行委员,他们致力于维护人民的权益。然而,就在6月18日,杨铨遭到国民政府特务组织的暗杀,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上海社会。

与此同时,有传闻称鲁迅也被列入了黑名单,他的安全受到了威胁。面对这样的局势,鲁迅的朋友许寿裳劝他要注意安全,不要参加杨铨的葬礼。然而,鲁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往。

6月20日,杨铨的遗体被送往万国殡仪馆,鲁迅参加了他的葬礼。在送殡归来后的那一天,鲁迅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或许是他对杨铨的悼念,也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和反思。

这段创作背景展示了当时上海社会的动荡和危险。杨铨的暗杀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自由和正义的思考,而鲁迅的选择更是彰显了他对于这些价值的坚守。这首诗或许是鲁迅对于友人的告别,也是对于社会现实的呼唤和警示。 《悼杨铨》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我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死亡的悼念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在这首诗中,鲁迅以自己的心境和感情为主线,表达了对亡友的深深思念和对社会黑暗的无奈。

诗的开头两句似乎与悼念亡友无关,而是在描述诗人自己的感受。然而,从情绪的表达来看,可以感受到一种压抑和低沉的氛围。诗中的“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表明诗人的心境已经不如过去那样激昂,被压抑到了低沉和麻木的状态,甚至连花开花落、人事荣枯也无法激起内心的波澜。这种反语的手法,表达了压迫已经超出了承受的极限,只能选择听之任之。

鲁迅在其他的文章中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情感。他在《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中提到,革命者的鲜血已经不再稀奇,他自己也逐渐麻木,对于电刑、枪毙、暗杀的故事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惊讶和震惊。他在《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中也提到,初次见到血会感到不舒服,但是长时间生活在杀人的环境中,即使看到挂着的头颅也不会感到诧异。这些话可以证明,鲁迅的豪情减退完全是因为压迫和黑暗的社会环境所致。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中前两句表达了低回的情感,似乎木然,实际上是一种蓄势待发、欲扬先抑的手法。作为革命家的鲁迅,他绝不会对时势的变化、斗争的起伏、革命的成败以及革命者的生死漠不关心。他在1926年抨击旧军阀时曾说:“人们的痛苦是不容易相通的。因为不容易相通,杀人者便以杀人为唯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所以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够儆戒。”这表明鲁迅对于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痛苦是深感忧虑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鲁迅对亡友的深深思念和对社会黑暗的无奈的表达。通过诗人自身的心境和感情,诗中流露出的压抑和低沉的情绪,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思考价值。 《悼杨铨》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一

近现代 鲁迅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亥年残秋偶作

近现代 鲁迅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偶成

近现代 鲁迅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