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邬其山》原文赏析

  • zèng
    shān
  • [
    jìn
    xiàn
    dài
    ]
    xùn
  • niàn
    廿
    nián
    shàng
    hǎi
    meǐ
    jiàn
    zhōng
    huá
  • yǒu
    bìng
    qiú
    yào
    liáo
    cái
    shū
  • kuò
    liǎn
    jiù
    biàn
    suǒ
    kǎn
    tóu
    jiàn
    duō
  • ér
    yòu
    xià
    nán
    ā
    tuó

原文: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相关标签:叙事讽刺愤怒

译文及注释

译文:你在上海居住了二十年,看透了中国社会的奇观。
注释:邬其山:即是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先生。内山两字的日文发音是邬其亚马(wuqi yama)。为了适应中国人的名字形式,鲁迅保留“山”字,将内山写为邬其山。
廿(niàn)年:二十,廿年,内山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到中国,至此时,已有二十年。
中华:中国。
阔:阔气,这里引申为得势、上台的意思。
下野:下台。
南无阿(ē)弥陀:佛号,是佛教徒经常念诵的。当时下台的军阀政客有的还假称吃斋学佛,这两句就是指这种情况。又,在江浙人的口头禅中“南无阿弥陀佛”又有“谢天谢地”的意思。作者这里语带双关。表现了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蔑视和冷嘲。 《赠邬其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1931年的初春。当时,鲁迅先生每天都会去内山书店与内山先生会面,两人欢快地交谈。内山先生常常感慨万分,他的话语深深触动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内山先生的谈话非常感兴趣,于是在第二天,他根据内山先生的言谈,写下了一首诗,作为赠礼送给了他。

这段背景揭示了鲁迅先生对内山先生的尊重和欣赏。他每天都主动前往内山书店,与内山先生交流,这显示了他对内山先生的重视和友谊。内山先生的言谈让鲁迅先生深受触动,他对内山先生的见解和感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鲁迅先生将内山先生的话语化为诗歌,这是他对内山先生的赞赏和致敬。

这个背景也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创作灵感来源。他常常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获得灵感,将其转化为文学作品。内山先生的谈话给了他新的思考和启示,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展示了鲁迅先生对内山先生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创作的热情。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鲁迅先生与内山先生的友谊和交流,以及内山先生的言谈对鲁迅先生创作的影响。这个背景展示了鲁迅先生对内山先生的尊重和赞赏,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敏感和创作的热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背景知识。 《赠邬其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介绍了一首嘲讽国民政府统治者的诗歌。诗歌采用了写实手法,直接揭露了国民政府的怪相。诗的开头直言总括,要写二十年来中华的状况。接着用口语化的语言概括了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的种种伎俩。其中一句“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写出了他们手段的凶残,指出了他们对生命的漠视。诗的结尾用“南无阿弥陀”作结,既写了军阀政客们下台后以皈依佛门的形式避仇和等待东山再起的伎俩,又写了民众对他们下台的态度。结尾语含双关,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整首诗明白如话,每一句都抓住一个典型现象,高度概括了军阀、政客们的形象和手段。尤其是结尾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军阀政客们的愤恨。

这首诗凭借写实手法,行嘲讽之旨,不求渲染,运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节奏明快,有民歌风味,语言通俗易懂,爱憎分明。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直接的揭露手法,成功地表达了对国民政府统治者的嘲讽和愤恨之情。 《赠邬其山》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湘灵歌

近现代 鲁迅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无题二首·其一

近现代 鲁迅

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韵

近现代 鲁迅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
堕裀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
奈何无赖春风至,深院荼蘼已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