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范君三章 其二 (1912年)》原文赏析

  • fàn
    jūn
    sān
    zhāng
    èr
    1
    9
    1
    2
    nián
  • [
    jìn
    xiàn
    dài
    ]
    xùn
  • hǎi
    cǎo
    guó
    mén
    duō
    nián
    lǎo
    xiāng
  • fāng
    xué
    táo
    ǒu
    dēng
    chǎng
  • hán
    yún
    è
    yán
    tiān
    lǐn
    cháng
  • chén
    qīng
    lěng
    shuǐ
    néng
    fǒu
    chóu
    cháng

原文: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祖国海滨,春草绿了又绿,而你却长年流落在异国他乡。狡猾的清朝皇帝刚刚下台,欺骗人民的官僚又上台了。在那寒云翻滚、气候险恶的故乡,即使是炎热的天气也让人感到寒冷,夏夜也难以熬到天亮。你终于独自投入了冰冷的江水,请问能否洗净你深沉的忧愁和悲伤?

注释:海草国门碧:李白《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中的诗句,意为海草已经绿了三次(过了三年),但仍未归家。这里指范留学日本多年。
老异乡:指长期居住在日本。
狐狸:指清朝皇帝和官僚。方去穴:刚离开巢穴,即指清朝的统治刚被推翻。
桃偶:用桃木制作的木偶,这里指辛亥革命后上台的官僚。
故里:故乡,指绍兴。寒云恶:比喻局势非常糟糕。
炎天:夏天。凛:寒冷。这句描述了范爱农凄苦的心情:即使是炎热的夏夜也像寒冷的长夜一样难以忍受。
独沉:指主动投水自杀。作者猜测范爱农是自杀的,所以这样说。清洌:清澈而寒冷。洌,指清澄。
涤:洗净。 《哀范君三章 其二 (1912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1912年7月22日,当时的主人公范爱农是鲁迅的好友,也是他的同乡,两人后来一起留学日本。有一天,范爱农和朋友一起去看戏,回来的时候却遭遇了大风雨,不幸落水淹死。范爱农本人是个很擅长水性的人,因此鲁迅怀疑他是自杀投水。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悼念,鲁迅创作了这组诗作。 《哀范君三章 其二 (1912年)》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惊叹了好友之死》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好友范爱农的死因和社会原因的揭示,以及对其自裁方式的质疑,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和范爱农的悲剧。

文章第二章从范爱农在日本留学的情景开始,描述了他们为了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寻求救国途径而孜孜不倦的情景。他们在异国他乡,如海草一般翠绿,多年老异乡。这一段引出了他们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为后文的社会原因做铺垫。

回到祖国后,辛亥革命的爆发和绍兴的光复,点燃了他们许多希望。然而,恶势力对革命政权的掌握以及“换汤不换药”的轮番执政,给满腔热血的知识分子以沉重打击。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以深刻的眼光,看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把它和范爱农的死联系到一起,增强了全篇的社会意义,提高了范爱农自杀的社会价值。

接着,文章通过“故里”句将镜头回落绍兴,从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抒发了对故乡险恶环境、污浊空气、人世冷酷的愤郁。作者禁不住问自己也问死者:在这样一个悲哀的时代,以死抗争,能否涤荡愁肠,能否成为有益的牺牲。

此章从与范爱农在日本共同斗争的精神写到独沉江堤的凄冷沉沦,从辛亥革命前的对社会极高的期望到革命后木偶般登场的政治局面,短短八句,概括了范爱农的一生,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通过对范爱农的赏析,鲁迅揭示了范爱农死因的社会原因,并对其自裁方式发出了疑问。他通过对范爱农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和社会的风云变幻。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范爱农的纪念,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和警示。 《哀范君三章 其二 (1912年)》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哀范君三章 其三 (1912年)

近现代 鲁迅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茗艼,微醉自沈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无题二首 其二 (1931年)

近现代 鲁迅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教授杂咏四首 其二 (1932年)

近现代 鲁迅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