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二首 其二 (1931年)》原文赏析

  • èr
    shǒu
    èr
    1
    9
    3
    1
    nián
  • [
    jìn
    xiàn
    dài
    ]
    xùn
  • huā
    tái
    biān
    mái
    duàn
    chóu
    weī
  • suǒ
    meǐ
    rén
    jiàn
    guī
    jiāng
    tiān
    hào

原文: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注释:雨花台:位于南京聚宝山上,原为名胜,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据统计,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这里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约达20万人左右。当地有五色小石,名为“雨花石”。现已辟为革命烈士墓。

埋断戟(jǐ):引自唐代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这里比喻战士虽死但壮志未灭。

莫愁湖:位于南京水西门外的名胜,相传六朝时有女子卢莫愁曾住在这里,因而得名。余微波:象征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里的微波不绝,流传后世。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有“余波流衍”的说法。

美人:在这里指革命烈士。

浩歌:大声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无题二首 其二 (1931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基于《鲁迅日记》1931年6月14日的记录。当时,鲁迅收到了宫崎龙介和白莲女士的来信,信中分别引用了两句诗句:“大江日夜向东流……”和“雨花台边埋断戟……”。这两句诗句后来被收入了《集外集拾遗》。

而在1931年的春天,国民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激化。鲁迅对当时的时政局势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满,因此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国民政府内部的勾心斗角。通过引用宫崎龙介和白莲女士的诗句,鲁迅表达了他对国民政府内部斗争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一种批判和警示。 《无题二首 其二 (1931年)》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鲁迅表达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感慨和愤慨的作品。诗中的“雨花台”和“莫愁湖”是南京城的两个标志性地方,通过对这两处地方的描写,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南京城的荒凉景象,与第一句诗中的描写形成了对应。同时,诗人用“埋断戟”和“余微波”来象征辛亥革命的失败状况。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革命党人攻打南京,从雨花台开始,经过中华门攻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莫愁湖边建立了一座纪念江浙新军阵亡将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的题词“建国成仁”。这两处地方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遗迹。鲁迅通过对这两处地方的描写,深深地感叹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对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背叛革命、葬送孙中山事业的愤慨之情。诗中的“埋断戟”和“余微波”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在第二句中,“所思美人”指的是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表明了对孙中山及其追随者们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无题二首 其二 (1931年)》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教授杂咏四首 其二 (1932年)

近现代 鲁迅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教授杂咏四首 其三 (1932年)

近现代 鲁迅

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
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

教授杂咏四首 其四 (1932年)

近现代 鲁迅

名人选小说,入线云有限。
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