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鲵: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凶残的水生动物,形状像鲸鱼,有角,有毒,能吞食人类。
纲目(gāng mù):指法律条文或规章制度。
胜利(shèng lì):战争或竞赛中取得的成功。
光武帝(Guāng Wǔ Dì):刘秀,东汉末年的皇帝,他建立了东汉朝廷,被尊称为光武帝。
剑阁(jiàn gé):古代关隘的一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
扶风(fú fēng):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边地区。
回纥(huí hé):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
雄关(xióng guān):险要的关隘。
洛阳(luò yáng):古代中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长安(cháng ān):古代中国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六合(liù hé):指天地四方,泛指整个世界。
红日(hóng rì):指太阳。
斩蛇剑(zhǎn shé jiàn):传说中的一把神剑,能斩断蛇妖。
玉童(yù tóng):古代传说中仙界的仆人,形象为少年。
夜郎(yè láng):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国家,位于今贵州省西北部及云南、四川二省部分地区。
矍铄(jué shuò):形容老人精神矍铄,活力充沛。
长鸿(cháng hóng):指长时间飞翔的大雁。
仙山(xiān shān):传说中的仙界居所,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地方。
方丈(fāng zhàng):佛教寺庙中的主持人。
蓬莱(péng lái):传说中的仙山之一,常用来比喻理想的归宿。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或次年。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但在途中得到了赦免,获得了自由。这首诗应该是在他东归的路上创作的。
在流放期间,李白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苦。他被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和朋友,被迫离开他热爱的文化圈。然而,他的才华和热情并没有被束缚住,他仍然坚持写作,并在流放的岁月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当他得知自己被赦免时,李白感到无比的喜悦和释然。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与亲人和朋友团聚。这个消息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他重新获得自由和尊严。
在东归的路上,李白的心情无比激动和兴奋。他沿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感受着自由的呼吸。这首诗应该是在他心情高昂的时刻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通过这首诗,李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将自己的心声传达给读者。这首诗也成为了他流放岁月中的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李白流放夜郎又被赦免东归的时期。它记录了李白在流放期间的艰辛和困苦,以及他重获自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这首诗展现了李白的才华和热情,成为了他流放岁月中的一束光芒。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创作背景详情»
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旺的热切期望。
第三段(篇末十四句)表达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诗人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开篇,意指天地间存在着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人们的命运也是多变而复杂的。他以“鸿鹄将至尽,忠良已割股”形容自己的忠诚和牺牲,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困境和不幸。接着,他以“悲歌当哭丧,慷慨令人慕”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壮举的赞美。最后,他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决心和心愿。
整篇赏析通过对李白的遭遇、国家兴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国家复兴的热切期望。诗人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英雄壮举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整篇赏析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对诗人内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情厚意,使读者对国家的命运和诗人的命运产生共鸣。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