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注释:
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
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康复。
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江汉》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杜甫在他五十七岁时创作的。当时是大历三年(768年)的正月,杜甫离开了夔州,开始在湖北的江陵、公安等地辗转流浪。这个时期的杜甫经历了许多磨难,他已经对北归失去了希望,而且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困窘。长时间的漂泊无定让杜甫心情复杂,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江汉》创作背景详情»
题解:杜甫的《江汉》一诗是在他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时创作的。诗中表达了杜甫五十六岁时的心境和感慨。尽管他长期飘零,历经艰辛,北归无望,生计困难,但他的忠魂和壮心依然存在。诗中展现了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诗中的“江汉”指的是长江和汉江,这两条江河贯穿湖北地区,也象征着杜甫流浪的心境。诗人在流浪中已经失去了对题目的兴趣,这也反映了他的漂泊流徙和无定的生活状态。
诗中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杜甫对自己的评价。尽管他年老多病,生活困顿,但他的壮志和热情依然不减。这种精神展示了杜甫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汉的美景和变幻的天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诗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描绘了宁静的江天和孤独的月亮,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考相呼应。
总之,杜甫的《江汉》一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感慨,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也是杜甫晚年创作中的一部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江汉》题解详情»
这篇评解主要对一首诗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诗人身处江汉之地,感受到了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诗人运用凝炼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慷慨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所处的困境,后两联则表达了他的才华仍然可用。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论说:“这首诗的味道已经存在很久了,越老越能看出它的工艺。中间的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都是景物,通过情感贯穿其中。‘共远’、‘同孤’、‘犹壮’、‘欲苏’,这八个字非常妙,世上能写诗的人,再也没有超过它的了。”确实,诗的中间两联将情景融合在一起,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一直受到赞扬。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篇》中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 《江汉》评解详情»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集中在前三联,最后一联只是简单地总结了前面的内容。
首先,诗人通过“江汉”一句,表达了自己客滞江汉的窘境。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去,成为了一个天涯沦落人。接着,“乾坤”一句包含了两层意思,既表达了诗人自鄙又自负的心态,又将“一腐儒”与“乾坤”相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被认为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接下来的“片云”二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将诗人的“思归”之情表现得深沉。诗人将自己与云、月相比,将自己的感情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这种情景相融的特点,被认为是这两句诗的亮点。
最后的“落日”二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诗人借用落日作为比喻,表达了自己暮年心犹壮的意境。与此同时,诗人对秋风的感受也与李白的思想境界相似,展现了他身处逆境却壮志不已的精神状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的客滞江汉之境、思归之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景物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江汉》赏析详情»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江汉漂泊思归的境遇和他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诗人自称为思归客,因为他时刻思念着故乡,但却无法回到故乡,感到无尽的辛酸和沦落。他自称为乾坤一腐儒,意味着他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不愿意迎合世俗。诗人感到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和孤独,痛感自己的无力和无奈。
诗人将自己比作飘荡在远天的片云和孤独的明月,表达了自己作为远客异乡的孤独和无依。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保持着光明和孤高的心境。他虽然已到暮年,但仍然怀有壮志和雄心,面对秋风,他感到病情逐渐好转,没有悲秋之感。这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畏逆境的精神。
最后一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虽然年老多病,但智慧依然可用,仍然能有所作为。诗人以老马自比,表达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整首诗意境阔大而深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江汉》句解详情»
智慧。这里的“力”指的是马的力气,而“智慧”则是指马的经验和智慧。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智慧,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借喻手法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乐观精神,以及对国家和理想的忠诚和追求。 《江汉》赏析二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