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缓步独行。鲁国大道宽阔,文姜由此嫁人。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
葛布麻鞋成对,冠帽结带成双。鲁邦国道宽广,公主经此嫁郎。既然贵为国母,何必眷恋故乡?
种麻该当怎样?纵横耕耘田亩。娶妻该当如何?定要先告父母。既已禀告宗庙,怎容她再恣妄?
劈柴应当如何?没有利斧不行。娶妻应当怎样,少了媒人哪成。既然姻缘已结,为何由她恣纵?
注释:
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状。
绥绥(suí):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有荡:即荡荡,平坦状。
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由归:从这儿去出嫁。
止:语气词,无义。
曷(hé):怎么,为什么;怀:怀念。一说来。
屦(jù):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緌(ruí):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
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
从:相从。
蓺(yì):即“艺”,种植。
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
取:通“娶”。
告:一说告于祖庙。
鞫(jú):穷,放任无束。
析薪:砍柴。
匪:通“非”。克:能、成功。
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南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基于《左传》中的一段历史事件。公元前694年,鲁国的桓公计划前往齐国,他的夫人文姜要求同行。尽管鲁桓公并不愿意,但最终还是答应了文姜的要求。文姜和齐国的襄公趁机相会。然而,事后鲁桓公发现,襄公利用这个机会设宴款待桓公,并趁机将他灌醉。随后,在送桓公回国的路上,襄公让公子彭生扼死了桓公。这一事件曝光后,齐国的百姓都感到羞耻。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 《南山》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分析了《南山》这首诗的内容和风格。文章首先指出了作者通过描写雄狐对伴侣的渴望,暗示了齐襄公对文姜的觊觎之心。作者运用南山和雄狐的形象,展示了壮丽的画面,同时也描绘了齐襄公渴望的心态,使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文章还指出,作者在章末使用反问进行讽刺,既问文姜,也问齐襄公,意味深长。
接着,文章分析了第二章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描述寻常事物,如鞋子、帽带的配对,暗示了世人都有明确的配偶,从而讽刺了齐襄公和文姜的乱伦行为。这一部分与第一章相似,情感力度得到加强。
然后,文章转换角度,讨论了对鲁桓公的议论。作者运用“兴”的手法,通过日常劳动的例子,说明娶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作者指出桓公既已娶了文姜,却无法做她的主,放任她回娘家私通,显得庸弱无能。文姜的无视礼法、胡作非为也在诗中得以展现。
最后,文章指出《南山》的风格与《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相似,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每章的语词句法基本相同,最后两句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便于反复咏唱和记忆吟诵。此外,诗中也反映了古代男女婚姻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通过分析《南山》的内容和风格,揭示了其中的意义和特点,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南山》鉴赏详情»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谓山盖卑,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瞻彼阪田,有菀其特。
天之杌我,如不我克。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
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无弃尔辅,员于尔辐。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
潜虽伏矣,亦孔之炤。
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彼有旨酒,又有嘉肴。
洽比其邻,婚姻孔云。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
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
哿矣富人,哀此惸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