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挥动起铁斧就可以铲除掉。你这坏了良心的昏庸君啊,全国上下谁不知哪个不晓!知道了你也不肯悬崖勒马,这些罪孽也不是一天所造!
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有群夜猫子栖落在枝头叫。你这坏了良心的奸佞臣啊,听我们唱起民谣把你警告!唱归唱你根本不听这一套,被打倒了才想起咱的忠告!
注释:
墓门:墓道的门。一说陈国城名。
棘:酸枣树。
斯:析,劈开,砍掉。
夫:这个人,指陈陀。
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
谁昔:往昔,由来已久。然:这样。
梅:梅树。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萃:集,栖息。
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诫。
顾:管,在意。
颠倒:跌倒。
《墓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可能是由民间歌手创作的。根据《毛诗序》的指出,这首诗名为《墓门》,是用来刺陈佗的。陈佗是春秋时代陈文公的儿子,在桓公病中杀死了太子免,并在桓公死后自立为君,导致陈国陷入大乱。最终,蔡国平定了陈国的乱局,并诛杀了陈佗。根据《毛诗序》的记载,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创作的。 《墓门》创作背景详情»
《毛诗序》中的歧义解读
《毛诗序》中的一句“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引发了一系列的解读争议。郑笺孔疏对此进行了曲解,导致了不同的理解。诗中的“夫”指的是陈佗,但毛传却解释为“夫,傅相也。”郑笺则认为“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通过这样的解读,诗的矛头从陈佗转移到了他的师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郑笺认为“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孔疏则认为“不义之大,莫大于弑君也……陈佗弑君自立之事也……陈佗所杀大子免,而谓之弑君者,以免为大子,其父卒,免当代父为君,陈佗杀之而取国,故以弑君言之。”既肯定陈佗为窃国弑君之元凶,罪莫大焉,而又归咎于师傅之不良,期望陈佗诛退恶师,悬崖勒马。这种荒谬的伦理逻辑只能暴露出笺疏作者为统治者开脱罪责的意图,统治者即使有弑逆之行,也要让别人为之承担罪责,这或许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使然。
在宋代兴起的独立解经的疑古风气中,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疏的曲解之处。苏辙在其《诗集传》中指出:“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夫,指陈佗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姚际恒称苏氏“可谓善说此诗矣”(《诗经通论》),吴闿生《诗意会通》也指出《毛诗序》“无良师傅云者”,“与诗‘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为斥傅相,此陋儒之误也。”
这些学者认识到,陈佗之恶并非由于师傅不良,而是因为桓公不去除陈佗,导致国家陷入混乱。因此,国人追咎桓公,认为他的智慧不及后人,所以用《墓门》来刺桓公。诗中的“夫”指的是陈佗,佗之不良,国人都知道,但知道却不去除,这是桓公的过错。这些学者的解读更加合理,不再将责任归咎于师傅,而是将其归咎于桓公。
总的来说,对于《毛诗序》中的歧义解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陈佗之恶是由于师傅不良,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桓公的过错。在宋代独立解经的疑古风气中,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疏的曲解之处,提出了更加合理的解读。这些争议和解读的不同观点,丰富了对《毛诗序》的鉴赏和理解。
《墓门》鉴赏详情»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雁横迥碧,渐烟收极浦,渔唱催晚。临水楼台乘醉倚,云引吟情闲远。露脚飞凉,山眉锁暝,玉宇冰奁满。平波不动,桂华底印清浅。
应是琼斧修成,铅霜捣就,舞霓裳曲遍。窈窕西窗谁弄影,红冷芙蓉深苑。赋雪词工,留云歌断,偏惹文箫怨。人归鹤唳,翠帘十二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