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凄清冷寂的秋夜拜访借园主人,还未见其人已经听到笛声。
悠悠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抒发着主人的心情。
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深处的红藕的飘来阵阵幽香,好像笛声也有了香气。
与主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相逢,久久伫立相对无语,连那衣襟都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
注释:秋士:指借园主人。
响:指声响。
遏:指阻止,使停止。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译文及注释详情»
秋士的相逢。他们在清晨的露水下相见,而作者的衣襟已被湿润的流影打湿。这里的相逢不仅仅是两人的相遇,更是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友人的期待和渴望。整首诗以秋夜的访友之行为线索,通过描写笛声、月色、藕香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秋士的思念和对于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作者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凄清的氛围和悲凉的情思。诗中的笛声、月色、藕香等意象都是通过感官的刺激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中的秋夜访秋士、一笛酒人心等词句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整首诗更加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作者的情感与景物相融合,表达了对于逝去时光和友人的思念之情。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绪,同时也能够引发自己对于时光流转和友情的思考。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赏析详情»
袁枚(1716-1797)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子才,号称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汉族,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
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后来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展现出了出色的政绩。然而,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选择了告别官场,回到了江宁小仓山下筑筑的随园,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他在随园中吟咏诗歌,广收诗弟子,尤其是女弟子众多。
袁枚被誉为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一起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优秀,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
袁枚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于1797年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