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注释:畟(cè)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
俶(chù):开始。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
实:百谷的种子。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斯:乃。
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女(rǔ):同“汝”,指耕地者。
筐:方筐。筥(jǔ):圆筐。
饟(xiǎng):此指所送的饭食。
纠:指用草绳编织而成。
镈(bó):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赵:锋利好使。
薅(hāo):去掉田中杂草。荼(tú)蓼(liǎo):荼和蓼,两种野草名。
朽:腐烂。止:语助词。
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
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
崇:高。墉(yōng):高高的城墙。
比:排列,此言其广度。栉(zhì):梳子。
百室:指众多的粮仓。
妇子:妇女孩子。
犉(chún):黄毛黑唇的牛。
捄(qíu):形容牛角很长。
似:通“嗣”,继续。
古之人:指祖先。
《良耜》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西周初期,也就是成王、康王时期,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诗经中出现了《周颂·良耜》这首诗歌作品。
《周颂·良耜》与《周颂·载芟》一起,被视为《诗经》中农事诗的代表作。《毛诗序》中提到:“《载芟》是春天在田地里祈求丰收的诗歌。”而《良耜》则是秋天报告丰收的诗歌。这两首诗歌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姊妹篇关系。
《周颂·良耜》的创作背景是西周初期农业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掌握了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灌溉、耕种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们辛勤劳作,耕耘田地,收获了丰硕的农作物。《良耜》这首诗歌正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于丰收的喜悦和感激之情而创作的。
这首诗歌以良耜为主题,良耜是指农民们勤劳耕作的人。诗中描绘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用锄头翻土,播种作物,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诗歌中充满了对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期盼。
《周颂·良耜》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它展现了人们对于农业发展的热情和对于丰收的期待。这首诗歌不仅是对农民们的赞美,也是对于农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它在《诗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农事诗的经典之作。
《良耜》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这首诗通过描写农奴们的劳动场景,展示了春耕夏耘和秋冬收获的情景。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农奴们辛勤劳动的场景,以及他们在劳动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这种描写方式使诗中的情景更加真实,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农奴们的劳作过程。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描写,使诗歌更具艺术感。例如,诗中用“黍稷茂止”来形容农作物的茂盛,用“粮仓一字儿排开”来形容粮食的丰收,这些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中还刻画了农奴们头戴斗笠的形象,这种细节描写使诗歌更加具体形象化。
此外,诗歌的韵律处理也是其一大特色。诗中既有用韵的句子,也有不用韵的句子,这种灵活处理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快。同时,诗中运用了一些韵脚,如“耜”“亩”、“女”“筥”“黍”等,这些韵脚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农奴们的劳动场景和丰收情景,展示了农耕文化的美好和农奴们的辛勤劳动。同时,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描写,以及灵活的韵律处理,使诗歌更具艺术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示了当时农耕社会的美好景象,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良耜》鉴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