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骑马远行的路上,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遮蔽了远处的树林,模糊了重叠的山岭,让人无法辨认清楚,仿佛身处在迷雾之中。
当初这些雪花也曾飘进我们的窗户,像湿润的花朵、轻盈的柳絮一样。它们的优美姿态多么让人怜爱,但并不是因为雪花本身的美丽,而是因为你就在我身边。
注释:征鞍:远行人的马鞍。
冥迷远树:指在漫天飞雪中,远方的树木一片迷蒙。
冥迷:迷蒙。
杳:幽暗。
琐窗:窗棂上雕刻着精致花纹的窗户,代指女子闺房。
湿花:即雪花。雪为六角形晶体,古人称雷为六出(瓣)之花。
轻絮:指雪。悠飏(yáng):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
浓香:指琐窗内温馨的环境。
《洛阳春·雪》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与《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一同创作,都是在塞外写作,所用的故事背景相同,情感也相近,但所描绘的景致不同。前者描写了广阔的原野上飘落的无边雪花,可能是在安营扎寨时所见到的景象;而这篇创作则描绘了高山丛林中雪花迷蒙的景象,可能是在行军途中所感受到的。 《洛阳春·雪》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咏雪之作的解读。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通过描写大雪纷飞的壮观景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雪花纷飞的世界。视角由近及远,描绘了征鞍上密密麻麻的雪花和远处的树木和山脉,给人一种笼罩在烟雾中的感觉。
下片则随着雪花的飘扬,转入室内的景象。雪花像湿花柳絮一样飘入了琐窗深处,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这些轻盈散落的雪花勾起了咏雪人的感怀,因为它们不仅拥有轻盈的体态,还有一种“浓香”暗助。这里的“浓香”可以理解为雪花的香气,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心中思念的伊人,这给人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间。
整首词中,结句“浓香”二字的运用非常巧妙。它既可以指代雪花的香气,也可以指代词人心中思念的伊人。这种双关的运用让人产生了一种联想和遐思,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室外的雪景和室内的思念,展现了词人对雪的热爱和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结句的巧妙运用也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些新意和深度,让人回味无穷。
《洛阳春·雪》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涌冰轮,飞沆瀣,霄汉万里云开。南极瑞占象纬,寿应三台。锦肠珠唾,钟间气、卓牵天才。正暑,有祥光照社,玉燕投怀。
新堂深处捧杯,乍香泛水芝,空翠风回。凉送艳歌缓舞,醉罥瑶钗。长生难老,都道是、柏叶仙阶。笑傲,且山中宰相,平地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