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文天祥的照片
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是南宋末年的大臣、文学家和民族英雄。他于1236年6月6日出生在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是汉族。在宝祐四年(1256年)他中进士,后来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进行谈判,但却被扣留。他后来成功脱险,经过高邮嵇庄到达泰县塘湾,然后从南通返回南方,坚持抗元。

然而,在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战斗中失败被张弘范俘虏,被关押在狱中长达三年多的时间。尽管遭受困境,他仍然坚持斗争。最终,在柴市他从容就义。

文天祥的著作包括《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抗元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被后人广泛传颂。

人物生平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道号文山、浮休道人。他的早期经历充满了荣耀和挫折。在孩提时,他看到学宫中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深受启发。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忠诚的男子汉。二十岁时,他考取进士,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文章一气呵成,被宋理宗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这次考试的试卷以古代事情作为借鉴,文天祥的忠心肝胆让考官王应麟赞叹不已。

然而,文天祥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他父亲逝世后,他回家守丧。后来,元朝的军队侵伐宋朝,宦官董宋臣提议迁都,没有人敢反对。文天祥当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然而,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于是他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他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但董宋臣升为都知后,文天祥再次上书列举他的罪行,却没有回音。因此,他被调任瑞州知州,后又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但多次遭到台官议论罢职。

文天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波折和挫败。他曾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但贾似道称病请求退休,文天祥起草制诰时讽刺了贾似道,引起了他的不满。贾似道命令台臣张志立劾罢免文天祥。文天祥已经多次被斥责,他援引钱若水的例子请求退休,当时他只有三十七岁。

然而,咸淳九年,文天祥被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他有机会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对文天祥的志向和气节感到惊讶,他与文天祥谈论国家大事时表示忧伤:“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文天祥的早期经历塑造了他坚定的忠诚和追求正义的品质。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忠诚和正直的楷模。 文天祥人物生平详情»

文学著作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包括《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先生集》、《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等。

在这些作品中,《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这两首作品展现了文天祥坚定的意志和正直的品质。他在生命的边缘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但他依然保持着浩然正气,坚守自己的信念。正是因为他的勇敢和坚持,他的名字被铭记在千古之中,成为历史的光辉。

文天祥于1283年1月9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他的离世给中国文学界和政治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然而,他的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和《正气歌》等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传递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雄浑的词句和激昂的情感,描绘了他在流亡途中的艰辛和坚韧。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坚守和不屈。这首诗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座右铭。

《正气歌》则是文天祥的另一首名篇,它以慷慨激昂的语言,歌颂了正义和忠诚的力量。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邪恶势力的抵抗和对正义事业的坚持。他用铿锵有力的词句,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正气和勇气。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在后世被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文天祥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传递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激励了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他的浩然正气和坚定信念,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和追随的楷模。

总之,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过零丁洋》和《正气歌》以其激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传递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他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文天祥文学著作详情»

文官武略

文天祥在赣州的执政时期,他以勤谨的工作态度和对人民的关怀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他主张少用刑罚,多用义理,使得赣州的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农作物也丰收了。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蒙古大军南侵,南宋陷入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自己的官职生涯,毅然踏上了战场。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原本是一名文官,但为了反对异族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当时,蒙元派出大军,意图消灭南宋。文天祥得知消息后,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击元军,救国。有人质疑他:“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回答道:“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但也要为国尽力!”尽管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后,他兵败被俘,但他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表明了他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多次的劝降,最终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年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南宋度宗病逝。贾似道抑长立幼,扶养四岁的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而辞官十多年的江万载却毅然不顾朝庭反对,自组义军,节节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归降。各地宋军将官在蒙古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军队溃败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蒙古军队陷入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描述了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苦难。在这个危急时刻,文天祥毅然起兵勤王,组织起义军,与蒙元军队进行顽强的抵抗。他的行动激励了更多的人民加入到抗战中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元力量。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勇敢抗战的行动,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他的诗句也成为了经典。他的奋斗精神和坚持不懈的信念,激励着每一代中国人,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文天祥文官武略详情»

品格事迹

《见贤思齐》

文天祥在童年时就对英雄人物十分仰慕,尤其喜欢读忠臣传。有一天,他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的遗像。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遗像肃穆地陈列其中,深感钦佩和敬慕。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所做到的事情,文天祥觉得自己也应该去做。

在文天祥的成长过程中,他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和良师相伴。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一个读书人,一生都没有做官。他对书籍有着极大的热爱,只要手中有书,就会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苦读。即使天色微明,他也会站在屋檐下细细品味那些微小的字迹。他的学问非常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对天文、地理、中医、占卜等领域也有广泛的涉猎。他还有一个买书的嗜好,有时候即使没有钱,他也会把身上的衣服典当,只为了能够买下自己喜欢的书籍。他对劳苦的乡亲充满同情,有着读书补世的志向,著有《宝藏》三十卷和《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的文辞出众,这都离不开父亲文仪的教育功劳。

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前往京师临安参加科举考试。会试放榜时,他通过了初选。殿试时,文天祥患病,但他仍然勉强带着病体赶到考场。进门时因为人群拥挤,他出了一身汗,顿时感到身体舒服了许多,头脑也变得清晰了。看到考题后,他稍加思考,没有写草稿,一挥而就。考官将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自阅读考生的卷子,亲自确定名次,将文天祥定为一甲第一名,当时文天祥只有二十一岁。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的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从此以后,他便以“宋瑞”作为自己的字。

开庆元年(1259年),蒙元向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战争。九月,忽必烈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这个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外号“活阎罗”的宠臣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免战乱。文天祥对此深感不安,他认为迁都是对国家的背叛,于是他写信给理宗,建议坚守临安,与蒙元抗战到底。他的建言得到了理宗的认同,南宋决定坚守临安。文天祥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在这个时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文天祥是一位具有高尚品质和卓越才华的人物。他在童年时就受到了本土英雄的影响,父亲的严格教育也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及第,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他在关键时刻上书建言,表现出了忠诚和爱国的精神。文天祥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正义,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文天祥品格事迹详情»

历史古迹

文山城墙是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城北茫荡山的莲花山上的一段城墙遗址。城垣旧址长5000余米,宽4.5米,高3米左右。城墙的外侧利用天然山脊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头垒砌而成,更多的则是用夯土所筑,非常壮观。然而,由于经历了造林和开路等工程,城墙遗址已经严重受损,地面大部分已经不存在,只有地下墙基尚存。

文天祥于1276年七月上旬到达南剑州后,立即开始筹建这段城墙。由于元军南侵的陆路必经城北的官道,因此修筑城墙成为当务之急。按照常理,这样庞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到五个月才能完工,然而文天祥仅用了几天几夜就将这段长达10里的城墙筑成。修筑工程进行得夜以继日,远近的百姓闻风而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充分显示了当时民众对抗元的热情高涨。后来,人们传说文天祥抗元的气节惊天地泣鬼神,筑墙时有神鬼相助,于是将这段城墙称为“鬼城墙”。

江西遗墓位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骛湖大坑之原。进入墓园,人们会被一座高大的石坊所吸引,石坊上镌刻着“仁至义尽”四个大字。经过石拱桥,登上石级神道,神道长47米,象征着文天祥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两旁翁仲、石兽肃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所在的山形状如虎,从山下仰望墓茔,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不偏不倚,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茔,呈圆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狭长直立的石台阶,整个造型如一柄利剑,刺入虎口之中。这一切仿佛向人们展示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不屈的性格。

文山城墙和江西遗墓都是与文天祥相关的历史遗迹。文山城墙见证了文天祥抗元的壮举,而江西遗墓则是文天祥的墓地,展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们对文天祥的敬仰和纪念。通过了解这些遗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天祥的事迹和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天祥历史古迹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