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
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
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
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注释:除夜:指公元1281年(元朝至元十八年)除夕。
乾坤:指天地,即空间。
空落落:空洞无物。
岁月:时间。
堂堂:跨步行走的样子。
末路:指自己被俘囚,不望生还,走上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
惊风雨:指有感于当年战斗生活的疾风暴雨。
穷边:极远的边地。此就南宋的辖区而言,称燕京为穷边。
风霜:指囚居生活的艰难困苦。
屠苏梦:旧历新年,有合家喝“屠苏酒”的习惯。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
《除夜》译文及注释详情»
元朝至元十八年,文天祥已经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他曾经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由于他坚持正直的立场和对元朝统治的批评,他被贬谪到南方的岭南地区。在这里,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他的思想和才华仍然闪耀着光芒。
公元1282年的除夕夜,文天祥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回忆着自己的一生。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个除夕夜对他来说是特别的,因为他知道这可能是他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文天祥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所经历的一切。他回忆起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回忆起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岁月。他曾经是一位杰出的官员,但他的忠诚和正直却引起了元朝统治者的不满。他被贬谪到岭南,远离了家乡和亲人,但他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关心和对民众的期望。
在这个除夕夜,文天祥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他看到了元朝统治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然而,他也明白自己已经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他知道,他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政治舞台上,但他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和思想,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一丝希望和力量。
在这个除夕夜,文天祥决定写下自己的心声和对国家的期望。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成为了他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的见证,也成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告白。
这首诗以文天祥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关心和对民众的爱。它成为了文天祥晚年创作的一部分,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寄托。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文天祥的才华和思想,也反映了元朝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它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留下了文天祥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除夜》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文天祥的《除夜》一诗进行了解读和评价。
首先,文章提到了写作此诗时作者被关押三年的背景,以及他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痛苦。然而,尽管面临种种压力,文天祥的意志依然坚定不移。他用笔蘸着热血和心泪,写下了这首悲而不屈的短诗。
接着,文章指出这首诗的诗句冲淡、平和,没有豪迈和慷慨的气势。诗中表达了文天祥与家人共聚一堂的愿望,同时透露出一丝寂寞和悲怆的情绪。这种柔情的刹那,反衬出了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展现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最后,文章强调了《除夜》一诗的震撼力。无论时光如何改变,无论道德观念如何变化,文天祥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忠孝节义的伟大图腾,将永远不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通过对《除夜》一诗的解读,展现了文天祥坚定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人格,同时强调了他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的重要性。
《除夜》赏析详情»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是南宋末年的大臣、文学家和民族英雄。他于1236年6月6日出生在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是汉族。在宝祐四年(1256年)他中进士,后来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进行谈判,但却被扣留。他后来成功脱险,经过高邮嵇庄到达泰县塘湾,然后从南通返回南方,坚持抗元。
然而,在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战斗中失败被张弘范俘虏,被关押在狱中长达三年多的时间。尽管遭受困境,他仍然坚持斗争。最终,在柴市他从容就义。
文天祥的著作包括《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抗元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