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

戚夫人(前224-前194年),又称戚姬,是秦末定陶人。她进入刘邦的后宫后,得到了刘邦的百般宠幸,并生下了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然而,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吕后成为皇太后,她囚禁了戚夫人于永巷,并让她每天舂米。戚夫人对被贬为舂工感到不甘,于是通过唱怨歌的形式,希望有人能告诉她的儿子刘如意和大臣们,她被贬为舂工的情况。然而,吕后得知戚夫人的不甘心态后,派人将她杀害并做成人彘。 戚夫人的诗词>>

秦嘉

秦嘉,字士会,是一位东汉时期的诗人,出生在陇西(治今甘肃通渭)。在桓帝时,他担任郡吏,并在年底被派往洛阳担任郡上计簿使,后来被任命为黄门郎。然而,他在津乡亭病逝。
在秦嘉前往洛阳的时候,他的妻子徐淑因病无法前往,无法与他道别。秦嘉在他乡客死后,徐淑的兄强迫她改嫁。然而,徐淑选择了守寡,并且终身不再嫁人。她因此“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史通·人物》)。
秦嘉和徐淑的诗文至今仍然保存,并被收录于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秦嘉的诗词>>

梁鸿

梁鸿,字伯鸾,出生于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具体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不详,大约在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他年幼时丧父,接受教育于太学,家境贫寒但仍保持节俭。学业完成后,他被任命为上林苑的豕牧人,不慎引发火灾烧毁了他人的房屋。梁鸿用自己的猪偿还了房屋主人的损失,但仍然不够,于是他再次出去打工来偿还剩余的债务。回到家乡后,梁鸿的高尚品德受到当地富家子弟的赞赏,他们纷纷希望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梁鸿都一一婉拒了。最终,他娶了同县的孟女光为妻,她虽然相貌平平但非常贤淑。他们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过着朴素的生活,以务农织布为生,同时梁鸿也以吟诗、读书和弹琴来自娱。后来,他们东出关,经过京师时,梁鸿创作了《五噫之歌》。章帝(肃宗)听说后想要见到梁鸿,但未能如愿。于是梁鸿改姓为运期,名为耀,字为侯光,与妻子一起居住在齐、鲁之间。最终,梁鸿在吴国去世。 梁鸿的诗词>>

宋子侯

宋子侯是一位东汉时期的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因此,我们对他的生平了解非常有限。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对宋子侯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和补充。
根据宋子侯的名字可以推测,他可能是一位贵族或官员的后代,因为在古代中国,子侯一般是贵族的称号。然而,关于他的具体身份和家庭背景,我们无法得知。
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王莽篡权、赤眉起义、光武中兴等重要事件。然而,宋子侯的名字在这些事件中并没有出现,因此我们无法确定他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关于宋子侯的死亡,由于他的生平事迹不详,我们无法得知他的具体死因和死亡时间。在东汉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许多人都在这个时期丧生。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宋子侯可能也是在这个时期的动荡中丧生的,但具体情况无从得知。
总之,关于宋子侯的生平事迹,我们所了解的非常有限。他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但具体的身份、家庭背景、生平经历以及死因等方面的信息都无法得知。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推测和整理,以填补我们对他的了解的空白。 宋子侯的诗词>>

辛延年

辛延年是一位著名的秦汉诗人,他的生卒年份尚待考证,但据推测他生活在公元前220年左右。他的作品中,存世的只有一首《羽林琅》,被认为是汉诗中的优秀之作。
《羽林琅》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后来被收入《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中。这首诗与《陌上桑》被并列提及,并被赞誉为“诗家之正则,学者所当揣摩”。
辛延年的其他作品目前尚未找到,因此《羽林琅》成为了他唯一流传下来的作品。尽管如此,这首诗的优秀之处仍然让人们对辛延年的诗歌才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于辛延年的生平和其他作品的情况,目前的资料还不够详尽。但通过《羽林琅》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他在秦汉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才华。 辛延年的诗词>>

庄忌

庄忌(约前188-前105)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辞赋家,出生在会稽吴(今苏州吴县)。由于避讳刘庄,他改名为严忌。他与邹阳、枚乘等人一起进行唱和,是梁孝王门下著名的辞赋家。他的作品中,仅存有一篇名为《哀时命》的赋作。
《哀时命》这篇赋作表达了庄忌对屈原的敬仰和感叹,认为屈原生不逢时,壮志无法实现。这篇赋作属于骚体,保持了西汉早期骚赋的特点,情感真挚,篇幅短小精悍,被认为是咏屈赋中的佳品。 庄忌的诗词>>

王延寿

王延寿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字是文秀。他是文学家王逸的儿子,因此在文学方面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
王延寿曾经游历到鲁国,并且在那里创作了一篇名为《灵光殿赋》的作品。这篇赋文描述了汉代建筑以及壁画等,通过描绘这些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这篇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与王延寿同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写了一篇《灵光殿赋》,但是当他看到王延寿的作品后,感到非常惊讶,并且自愧不如,于是决定将自己的作品焚烧。
然而,王延寿的生命却非常短暂。他年仅20多岁时,不幸在湘水中溺水身亡。尽管他的生命如此短暂,但他在辞赋史上留下了三篇杰作,分别是《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 王延寿的诗词>>

路温舒

根据提供的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司法官长君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法律官员,他出生于钜鹿(今河北南部),是一位儒家学者。他起初学习律令,担任过县狱吏和郡决曹史等职务。后来,他转而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担任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和郡太守等职位。
当宣帝即位时,长君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和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并提出“省法制,宽刑罚”的观点。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律过于严密,政策苛刻,过度依赖狱吏。西汉承袭了秦朝的这种弊政,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长君还反对刑讯逼供的做法,他认为刑讯会迫使罪犯编造假供词,给狱吏滥用法律定罪提供了方便。在他的奏疏中,他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更广泛地开放言路。
关于长君的出生和死亡年份,提供的内容中没有具体提及,因此无法补充。 路温舒的诗词>>

王逸

王逸,字叔师,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楚辞章句》的作者。他出生在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
在安帝时期,王逸担任校书郎一职,后来在顺帝时期升任官侍中。他的官职逐渐晋升,最终成为豫州刺史和豫章太守。
王逸在文学方面特别擅长,他创作了赋、诔、书、论以及杂文等多种文体,共有21篇。此外,他还整理了《汉诗》,共有123篇。后来,这些作品被整理成集,名为《王逸集》。然而,很多作品已经失传,唯有《楚辞章句》一种完整地流传下来。
《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因此备受后世学者的重视。这部作品对于研究楚辞的意义重大,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逸的诗词>>

张俨

根据提供的内容,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张俨,字东汉,出生于吴郡馀杭。他是一个好学并且有德行的人。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但张俨并没有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地寻找机会来改善自己和社区的生活。
他尝试种植瓠(一种蔬菜)并将其出售,通过这种方式赚取了一些钱。他并没有将这些钱用于个人的享乐或者追求利润,而是选择将其用于修建桥梁。这种行为让他在乡亲们中间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尊重。
张俨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社区和乡亲们的关心和贡献。他不仅仅是一个好学的人,还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人。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福祉的关注。
然而,关于张俨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并未提供,因此无法对他的生平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张俨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