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385年-433年)是东晋时期的名将谢玄之孙,出生在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他的小名是“客”,人们常称他为谢客。他后来被封为康乐公,因此也被称为谢康公或谢康乐。
谢灵运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发生在刘宋时代。他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山居赋》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大旅行家。
除了山水诗,谢灵运还精通史学,擅长书法,并且翻译佛经。他曾奉诏撰写《晋书》,展示了他在史学方面的才华。《隋书·经籍志》和《晋书》中都收录了他的作品集《谢灵运集》,共计14种。
关于谢灵运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没有提及。他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而关于他的死亡,文中没有提及。
谢灵运的诗词>>
鲍照(约415年~466年)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一起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他的字是明远,是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长期居住在建康(今南京)。
鲍照出生于一个贫贱的家庭。后来,当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鲍照被任命为前军参军。然而,刘子顼发动叛乱时,鲍照被乱兵杀害。
鲍照擅长乐府诗,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集被称为《鲍参军集》。
总结:鲍照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一起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他出生于贫贱的家庭,长期居住在建康。他擅长乐府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他在刘子顼叛乱时被乱兵杀害。他的作品集名为《鲍参军集》。
鲍照的诗词>>
沈约(441~513年)是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在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是汉族人。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家族社会地位显赫,被誉为“江东之豪,莫强周、沈”。
沈约的祖父是沈林子,他是宋征虏将军。而沈约的父亲是沈璞,他曾担任宋淮南太守,但在元嘉末年被诛杀。由于家族的倒霉,沈约从小就生活在孤贫流离的环境中。然而,他却笃志好学,努力追求知识,广泛涉猎各种群籍,尤其擅长诗文创作。
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担任过宋朝的记室参军和尚书度支郎。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还有《四声谱》。然而,除了《宋书》之外,他的其他作品大多已经失传。
总的来说,沈约是南朝时期一位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研究当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沈约的诗词>>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他出生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备受赞誉,被誉为“才子佳人”。然而,庾信的一生并不顺遂,他经历了沉痛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
庾信后来来到北方,他在北方接触到了不同于南方的文化氛围,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融合了南北方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面貌。
庾信的作品涉及多个文学体裁,包括诗歌、赋、文言文等。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雄浑激昂的风格为主,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赋作品则以雄辩有力、气势磅礴为特点,展现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他的文言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为风格,展示了他对人情世故和人性的洞察和思考。
庾信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备受赞誉,他被誉为北周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庾信的一生并不幸福,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和政治的动荡,最终在北周末年去世。庾信的离世是北周文学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庾信的诗词>>
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出生于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她出身贫寒,但才华出众,擅长诗文创作。
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她的代表作品《香茗赋集》传世,但现已散佚,只有部分残篇流传至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她的作品被后人传颂。
其中,《拟青青河畔草》是鲍令晖的一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河畔的绿草,寄托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客从远方来》是鲍令晖的另一首诗,描述了一个远方客人的到来,以及他带来的喜悦和温暖。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客人的热情款待。
《古意赠今人》是鲍令晖的一首赠诗,表达了对当代人的赞美和祝福。诗中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期望和对人们的鼓励。
此外,还有一首《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被认为是鲍令晖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婉约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女子的美丽和才情,展现了作者对女性的赞美和敬意。
关于鲍令晖的生平和死亡,目前的资料较为有限,无法提供具体的时间和细节。
鲍令晖的诗词>>
卢思道(公元531年-583年),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因此受到北齐朝廷的重用。在北齐期间,他曾仕于朝廷,受到齐宣王的赏识。齐宣王去世后,朝臣们为他作了十首挽歌,其中八首是选自卢思道的作品,因此他被称为“八米卢郎”。
北齐末年,卢思道被任命为待诏文林馆,负责撰写诏书和奏章。然而,北周灭齐后,他离开了北齐朝廷,前往长安。在北周,他的官职逐渐升迁,最终担任散骑侍郎。
卢思道的主要文学活动发生在北朝时期。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他的诗作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表达了对时代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他的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被誉为北朝文坛的佼佼者。
卢思道的生平事迹中没有明确提及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和地点。然而,根据他的文学活动和与其他历史人物的交往,可以推测他的生活大致发生在公元531年至583年之间。
卢思道的诗词>>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出身贫寒,但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
吴均既是历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这是一部记载齐国历史的著作。此外,他还注释了《后汉书》九十卷,为后世研究后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除了历史学家的身份,吴均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被收集在《吴均集》二十卷中,可惜这些作品现已失传。
吴均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对于研究南朝梁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著作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了解齐国历史和后汉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均于520年去世,享年51岁。他的逝世给南朝梁文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才华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吴均的诗词>>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出生于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他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出身于兰陵萧氏世家,是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担任过丹阳尹知事,母亲是张尚柔。
萧衍原本是南齐的官员,在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他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南朝的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在位期间取得了许多政绩。
然而,在位晚年,梁朝爆发了“侯景之乱”。侯景是梁朝的将领,他背叛了梁朝,攻陷了都城。萧衍被侯景囚禁在台城,最终在囚禁期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他被葬于修陵,谥号为武帝,庙号为高祖。
萧衍的诗词>>
孔稚圭(447~501)是南朝齐时期的骈文家。他的字是德璋,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在刘宋时期,他曾担任尚书殿中郎。后来,在齐武帝永明年间,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他上书建议北征。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他被迁任太子詹事。他去世后,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
孔稚圭以其文才享有盛名,曾与江淹一同在萧道成幕中担任“对掌辞笔”的职务。当豫章王萧嶷去世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撰写碑文,这表明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历史上称他为“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形容他过着闲适的生活,门庭之内的草木从不修剪。然而,他对皇帝不喜欢的人从不稍假宽容,他的弹章和劾表在当时也非常有名。
孔稚圭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