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邹浩的照片
邹浩

邹浩(1060—1111)是一位字志完的学者,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他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于徽宗政和元年,享年五十二岁。
浩于元丰五年(1082)中进士,后调任扬州颍昌府教授。在任期间,他得到了吕公著和范纯仁两位郡守的礼遇。
在哲宗朝,浩担任右正言一职,并多次上疏言事。然而,当时宰相章惇独揽大权,浩揭露了他的不忠之举,因此被削去官职,并被监管在新州。
徽宗即位后,浩被恢复为右正言,并先后被调任兵部侍郎,两次谪居岭表,最后又直接任职于龙图阁。
浩去世后,被追谥为“忠”,学者们尊称他为“道乡先生”。他著有《道乡集》四十卷,该书被收录于《四库总目》中,流传至今。 邹浩的诗词>>

南北朝诗人张文姬的照片
张文姬

张文姬是南朝宋代的女诗人,也是文学家鲍照的妻子。她的诗作仅存四首,主要以咏物诗为主题,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张文姬的诗作以《沙上鹭》最为著名。这首诗是在鲍照消极颓废的时候写的,以白鹭为题材,表达了她对丈夫的劝慰和勉励。诗中描述了白鹭翩翩起舞的场景,以此寓意鲍照应该积极面对困境,重新振作起来。
除了《沙上鹭》,张文姬的其他诗作也多以咏物为主题。她通过描绘物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这些诗作充满了寄托和思考,展现了她独特的文学才华。
尽管张文姬的诗作数量有限,但她的作品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通过咏物诗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展现了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才华。她的诗作不仅是对生活的反思,也是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关于张文姬的生平和具体的出生和死亡时间,目前的资料较为有限,无法给出确切的信息。然而,她的诗作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成为南朝宋代女诗人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张文姬的诗词>>

南北朝诗人萧统的照片
萧统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是梁武帝的长子,被立为太子。他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五岁时就能够通读《五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庶务也十分明了。他对佛教有深厚的信仰,并且精通文学,阅读了众多经典,东宫的藏书达到了三万卷之多。他善于引纳才士,与他们商榷古今之事,经常以文章著述为乐,使得当时的文风大为盛行。他编有《文选》,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选录了各种体裁的诗文,成为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之一。此外,他还有一部名为《昭明太子集》的著作。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暂时无法得知。 萧统的诗词>>

南北朝诗人刘义隆的照片
刘义隆

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即宋文帝(424年-453年在位),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武帝刘裕的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的弟弟,母亲是文章太后胡道安。
刘义隆初封宜都王,后历任前将军、镇西将军等职位。元嘉元年(424年),他即位为皇帝,年号为“元嘉”。在位期间长达三十年。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时年四十七岁。他被追谥为文皇帝,庙号为太祖。
刘义隆的生平事迹和治理成就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他注重农桑水利,修筑水利工程,改善民生。他还重视教育,提倡儒学,推动文化繁荣。他的治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赞誉。
然而,刘义隆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他的政治手段有时候过于残酷,对政敌和异己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措施。他的统治朝廷也存在腐败和权臣干政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他被太子刘劭谋杀。
总的来说,刘义隆是一位有着一定政治才能和治理成就的皇帝,但他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他的谥号文皇帝和庙号太祖,表明了他在刘宋王朝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刘义隆的诗词>>

南北朝诗人魏收的照片
魏收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出生于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他是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与温子升、邢邵并称为“北地三才子”。
魏收先后仕于北魏、东魏和北齐三朝。天保二年(551年),他受命撰写北魏史,与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人一起进行博览群书,最终完成了《魏书》一百三十篇。该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然而,《魏书》一书完成后,却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该书内容不准确,称其为“秽史”。因此,魏收三次修改了书稿,最终才定稿。后来,他官至尚书右仆射,天保八年(557年)被迁为太子少傅。
魏收于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空、尚书左仆射,并谥号为文贞。 魏收的诗词>>

南北朝诗人任昉的照片
任昉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他是南朝的一位文学家、方志学家和藏书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
任昉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先后担任太常博士和征北行参军。在永元末年,他担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即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随后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监二年(503年),他被任命为义兴太守。之后,他先后担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和领前军将军。天监六年(507年)春,他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和新安太守。
然而,天监七年(5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他被追赠太常卿,并被谥号为“敬子”。 任昉的诗词>>

南北朝诗人王褒(南北)的照片
王褒(南北)

王褒(前90年—前51年)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出生于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他与扬雄并称为“渊云”。
王褒一生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包括《洞箫赋》等辞赋16篇和《桐柏真人王君外传》1卷。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卓越的辞赋才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在明末,人们收集了王褒的作品,出版了《王谏议集》11篇,使得他的作品得以流传至今。
关于王褒的生平和死亡,目前没有详细的资料可供参考。 王褒(南北)的诗词>>

王微

王微(415—453)是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景玄,王弘的侄子。他擅长文学,精通书画,并且还了解音律、医方和阴阳术数。起初,他是始兴王刘浚的朋友。微本性不喜欢官场,后来被江湛推荐为吏部郎,但他拒绝了这个职位。他与何偃有书信往来,深谈超脱尘世之道。微常常住在一间小屋里,寻找书籍并欣赏古物,整天坐着,床铺上都积满了尘埃,只有他坐的地方保持干净。他的弟弟生病了,微亲自照料他,但因服药过量而去世。微深感自责和懊悔,发病后不再自我治疗,四十天后也去世了。 王微的诗词>>

江总

江总(519~594)是南朝陈时期的著名大臣和文学家。他的字是总持,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兰考。江总出身于高门世家,从小聪明机智,有文才。十八岁时,他成为宣惠武陵王府的法曹参军,后来升任尚书殿中郎。他所写的诗篇深受梁武帝的赏识,最终担任太常卿的职位。张缵、王筠、刘之遴等人都是当时的高才学士,他们都对江总非常推崇,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在侯景之乱后,江总逃难到会稽,流亡到岭南地区。直到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他才被征召回到建康,担任中书侍郎的职位。在陈后主统治时期,江总升任尚书令,因此被尊称为“江令”。然而,他在任上虽然实际掌握着大权,却不参与政务,只是每天与后主游宴于后庭。正因为如此,国家政务逐渐衰败,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亡了陈朝,江总被隋文帝任命为上开府,后来又被放回江南。他最终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去世。 江总的诗词>>

朱超

朱超(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南朝梁朝时期的文学家。他曾在梁朝担任中书舍人的职位。虽然关于他的生平和具体的时间线等信息不详,但现存的文献中记载了他的诗作,大约有十余首。
朱超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尽管他的作品数量有限,但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和反映社会现象为主题,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
然而,关于朱超的生平和具体的成就等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等重要的个人背景资料至今仍然未知。此外,他的原有文集已经散佚,只有少量的诗作得以保存至今。
尽管我们对朱超的了解有限,但他的诗作仍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研究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窥见南朝梁朝时期文学的风貌和社会背景。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发现,以更全面地了解朱超及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朱超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