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江苏苏州的长洲(今江苏苏州)长大。他出身于一个士族文人之家,但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年轻时,他以卖画为生,维持生计。十九岁时,他进入宫廷工作,之后的四十多年里,他在全国各地流浪。后来,他到苏州从事酒业。
沈复与妻子陈芸的感情非常好。然而,由于家庭变故,夫妻曾经被迫离开家乡,历经了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妻子去世后,他前往四川担任幕僚,之后的情况不为人所知。
沈复著有一部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共六卷(后来有两卷失传),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6年,林语堂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并在国外出版。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生动的叙述方式,展现了沈复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悟。
沈复的诗词>>
况周颐(1859~1926)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官员和词人。他原名周仪,后来改名为周颐,以避免与宣统帝溥仪的名字相同。他的字是夔笙,又有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年号蕙风词隐,人们也称他为况古、况古人。他的室名有兰云梦楼、西庐等。
况周颐出生在广西临桂(今桂林),原籍湖南宝庆。他于光绪五年成为举人,曾在内阁中担任中书官,后来进入了张之洞和端方幕府任职。他一生都致力于词作,共计五十年,尤其擅长词论。他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一起被誉为“清末四大家”。
况周颐著有《蕙风词》和《蕙风词话》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对词的独特见解和才华横溢的写作风格。他的词作被广泛传播,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况周颐于1926年去世,他的一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被后人视为晚清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况周颐的诗词>>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诗人,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他被称为“广东徐霞客”,是因为他像徐霞客一样游历广东各地,探索山水之美。
屈大均的字是翁山,号是莱圃。他是汉族,出生在广东番禺。屈大均曾参与与魏耕等人一起进行反清活动,但后来他放弃了这种行动,成为一名僧人。然而,中年时他又改回儒服,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屈大均的诗歌风格受到李白和屈原的影响,具有他们的遗风。然而,他的许多著作在雍正和乾隆两朝期间被毁。后来的人们编辑了他的一些作品,包括《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和《四朝成仁录》。这些著作合称为“屈沱五书”。
除了诗歌和著作,屈大均还在学术领域有所贡献。他对易经的研究颇有建树,被认为是当时广东地区的学术权威之一。
屈大均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波折,但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才华使他成为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大均的诗词>>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他是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出生于辽宁铁岭,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他的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任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他在官场上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
除了参与《红楼梦》的编辑整理工作外,高鹗还有一些作品传世,如《月小山房遗稿》和《砚香词·簏存草》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关于高鹗的死亡时间,没有确切的记载,只知道他大约在1815年左右去世。
高鹗的诗词>>
吴锡麒(1746~1818)是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后被授予编修职务。他还两次充任会试同考官,并晋升为右赞善,进入直上书房,后来又担任侍讲和侍读,最终升任国子监祭酒。
吴锡麒生性耿直,不追求权贵,但他的名著在公卿之间广为传播。在担任上书房的时候,他与皇曾孙关系密切,成为莫逆之交。每当他得到一帖或一幅画作,必定与皇曾孙一起题跋,因此受到了极高的礼遇。
后来,吴锡麒因为亲老而乞养归里。他主讲了扬州安定乐仪书院以及安定、爰山、云间等书院,并时刻关注并提拔有才华的人。直到生命的尽头,他都致力于教育事业。
吴锡麒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