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侗(1618年-1704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和戏曲家。他曾被顺治皇帝誉为“真才子”,康熙皇帝也称他为“老名士”。他的字是展成,早年自号三中子,后来又号悔庵、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他出生在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
康熙十八年(1679年),尤侗举博学鸿儒,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并参与修撰《明史》,负责撰写了300多篇列传和《艺文志》5卷。他在翰林院工作了22年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告老归家。
尤侗的才华丰富,他的诗作充满了新颖的思想和幽默的谐谑。每一篇诗作一经问世,就广为传诵。他的著作也相当丰富,其中包括《西堂全集》。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尤侗得到了晋升,被授予侍讲的官职。他享年八十七岁,于同年去世。
尤侗的诗词>>
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出生于1608年4月17日,去世于1661年8月7日。明末诸生出身,金圣叹为人狂傲有奇气。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他提出了“六才子书”之说,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金圣叹的文学批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圣叹还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了动人的篇章,成为江南士人的佳话。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
金圣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和对通俗文学的贡献,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金人瑞的诗词>>
毛奇龄(1623—1716)是清初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与他的兄弟毛万龄一起被称为“江东二毛”。他的原名是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初晴、晚晴等。他出生在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因为他的家族来自西河,所以学者们称他为“西河先生”。
在明末时期,毛奇龄是一位诸生,清初时参与了抗清军事,因此流亡多年才得以出仕。康熙时期,他被荐举为博学鸿词科,被任命为检讨,并充任明史馆的纂修官。然而,不久后他请假回乡,再也没有出仕。
毛奇龄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史和音韵学上,他的著作非常丰富。他所著的《西河合集》分为经集、史集、文集和杂著四部分,共有四百余卷。这些著作对于研究经学和历史学都有很大的价值。毛奇龄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当时的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生平和贡献对于研究清初学术史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毛奇龄的诗词>>
吴嘉纪(1618年-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江苏东台人(清代属于扬州府泰州)。他出生在一个盐民家庭,少年时期身体不好,但他对学问很有兴趣。明末时,他成为一名诸生,但在清朝时期没有进入官场,选择隐居在泰州安丰盐场。
吴嘉纪擅长诗词创作,他的诗风受到孟郊和贾岛的影响,语言简练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的贫困生活。他以“盐场今乐府”诗而闻名于世,这些诗歌描绘了盐场工人的辛苦劳动和生活困境。他的才华得到了周亮工和王士禛的赏识。
吴嘉纪的诗歌作品被收入《陋轩诗集》,共有1265首诗。上海古籍出版社还出版了《吴嘉纪诗笺校》本,对他的诗作进行了校勘和注释。这本书为研究吴嘉纪的诗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吴嘉纪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