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1852~1924年)是一位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他晚年被称为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他的室名有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于光绪八年(1882年)成为举人,曾参加官教论考试,但未能考中进士。二十六年(1900年),他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他加入了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的正志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并推崇桐城派古文。他还创办了“苍霞精舍”,这个精舍后来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前身。
林纾的著作包括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以及小说笔记等。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展示了他在文学和翻译方面的才华。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对于研究近代文学和翻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纾于1924年去世,他的一生为中国文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纾的诗词>>
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一字次仲,安徽歙县人。他少年时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才华,能够一目十行地阅读书籍。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直到弱冠之年才开始正式读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凌廷堪擅长写诗和骈散文,同时也能写长短句。他非常仰慕同乡江永和戴震的学术成就,因此他专心致志地研究经史。
乾隆五十四年(1790),凌廷堪参加了江南乡试并中举,次年他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知县。然而,他自愿改为教职,并被选为宁国府学的教授。
之后,凌廷堪因为母亲去世而前往徽州,曾一度担任敬亭和紫阳两个书院的主讲教师。后来,他受到阮元的聘请,成为阮元之子常生的师傅。
晚年,凌廷堪患上了下肢瘫痪,但他仍然努力著述了十余年。最终,他于1809年去世。
综上所述,凌廷堪是一位出生于1755年、去世于1809年的安徽歙县人,他在文学方面有着出众的才华,曾担任知县和教授,并在晚年克服疾病坚持著述。
凌廷堪的诗词>>
郭麐(1767~1831),字祥伯,号频伽,又因右眉全白而被称为白眉生、郭白眉。他还有其他的号号,如邃庵居士、苎萝长者。郭麐出生于江苏吴江,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
郭麐的主要著作包括《灵芬馆诗集》、《江行日记》和《唐文粹补遗》等。《灵芬馆诗集》分为多个卷册,包括《初集》、《二集》、《三集》、《四集》、《续集》、《杂著》和《杂著续编》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蘅梦词》、《浮眉楼词》和《忏余绮语》等作品。
郭麐的诗集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人情世故和哲理思考为题材,风格独特,意境深远。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郭麐的生平事迹和具体的出生和死亡日期等资料暂时无法找到。
郭麐的诗词>>
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汉族,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清代史学家、汉学家。他是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被公推为“一代儒宗”。
钱大昕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他的学术造诣深受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他的学问涉及广泛,尤其在史学和汉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作为一位史学家,钱大昕对中国历史的研究非常深入。他的著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对《资治通鉴》的续修和补充,被誉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他在这部著作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分析,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钱大昕还对汉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著作《辛楣先生文集》收录了他的许多文章和研究成果,涵盖了经学、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他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钱大昕晚年自署竹汀居士,表明他在晚年追求清静和自我修养。他的学术成就和品德修养使他成为当时学术界的楷模和榜样。他的逝世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钱大昕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