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陈宝琛的照片
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是晚清时期的大臣、学者。他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是刑部尚书陈若霖的曾孙。
陈宝琛在晚清时期担任过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务。他还受命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然而,中法战争后,他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而遭到部议连降九级。从此,他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
在赋闲期间,陈宝琛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他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他仍然是溥仪的师傅。最终,陈宝琛于1935年在京寓逝世。他被追赠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陈宝琛的诗词>>

清代诗人陈廷敬的照片
陈廷敬

陈廷敬(1638年 ―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是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他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他在这些职位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能力。
陈廷敬不仅在政务上有所成就,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他的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中的五十卷《午亭文编》,其中包括二十卷的诗歌,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
陈廷敬在家乡建立了午亭山村,并至今保留下来。这个村庄是他的故乡,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地方。 陈廷敬的诗词>>

清代诗人饶芝祥的照片
饶芝祥

饶芝祥(1861-1912),字九,号占斋,江西南城县人。光绪十一年(1885)成为贡生,不久后中举人,十五年考授内阁中书。二十年成为进士,并被选为编修。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芝祥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至西安。宣统三年(1911),四川爆发保路风潮,芝祥上疏请撤总督赵尔丰,但未被采纳,后调任贵州铜仁知府。在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次年,芝祥因抑郁病在南昌去世。 饶芝祥的诗词>>

清代诗人商景兰的照片
商景兰

商景兰(1605~1676)是明末清初的诗人,字媚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她是明朝兵部尚书商周祚的长女,也是抗清名臣祁彪佳的妻子。商景兰德才兼备,不仅擅长诗词创作,还擅长书法和绘画。她的妹妹商景徽也是一位擅长诗词的才女。
商景兰著有《锦囊集》(旧名《香奁集》),其中收录了她的诗67首、词94首,还有3首补遗诗和1篇遗文。陈维崧在《妇人集》中评价商景兰说:“会稽商夫人以名德重一时……故玉树金闺,无不能咏,当世题目贤媛以夫人为冠。”《幼学琼林》的女子篇中也有对商景兰的赞美:“伯商仲商,时称越秀;德蓉德蕙,辉映祁家。”
除了商景兰的诗词才华,她的品德和声望也备受推崇。她被誉为当时的贤媛,被人们称赞为“玉树金闺”。她的名声在当时非常高,被视为一个典范。商景兰的家族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她的丈夫祁彪佳也是一位抗清名臣,这使得她的地位更加显赫。
总结起来,商景兰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才女诗人,她的诗词作品被广泛传颂,她的品德和声望也备受推崇。她的作品集《锦囊集》收录了她的诗词作品,展现了她的才华和艺术造诣。她的家族背景和丈夫的身份也为她增添了光彩。 商景兰的诗词>>

清代诗人廖燕的照片
廖燕

廖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他是清初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学家。由于他是一介布衣,既没有显赫的身世,又缺乏贤达的支持,所以在他生前和死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直到道光年间,阮元主修《广东通志》,他的作品才被重新发现。廖燕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但在文学方面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廖燕的出生年份是公元1644年,他出生在曲江。他的初名是燕生,字是柴舟。他在清初时期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文学才华。然而,由于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没有得到贵族或知识分子的支持和赞赏,因此他的名声一直不显著。
廖燕的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在文学上却有一定的成就。他的作品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直到道光年间,阮元主修《广东通志》时,才重新发现了他的作品。然而,即使在重新发现后,他的作品仍然很难找到。
尽管廖燕的生平和作品鲜为人知,但他的文学才华却不容忽视。他的作品可能包括诗歌、散文和其他文学形式,但具体的作品内容和风格目前还不清楚。
廖燕的死亡年份是公元1705年。他在生前和死后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赞赏,直到后来才被重新发现。尽管他的生平和作品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但他的文学成就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廖燕的诗词>>

清代诗人全祖望的照片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他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出生于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
全祖望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和广东端溪书院。他在学术上承袭了清初黄宗羲的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他尤其推崇黄宗羲和万斯同,并在南明史实的搜罗纂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祖望的著作极为丰富,共有35部,400多卷。他的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其中主要的著作包括《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全祖望于1755年去世。他的学术成就和著作对于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祖望的诗词>>

清代诗人宋荦的照片
宋荦

宋荦(1634年~1714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是一位汉族官员、诗人、画家和文物收藏家。他是“后雪苑六子”之一,与王士祯、施润章等人一起被誉为“康熙年间十大才子”。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宋荦奉诣入京师为康熙皇帝贺寿,因其才华出众,被加官为太子少师,并获赐以诗。之后,他返回家乡商丘。然而,九月十六日,宋荦在商丘去世,享年八十岁。康熙得知此消息后,下旨赐祭并葬于其家乡商丘,以表彰他作为名宦乡贤的贡献。他的葬地位于西陂别墅(今大史楼村)。
通过整理补充,我们得知宋荦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在康熙年间享有盛誉。他不仅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出色的表现,还是一位热衷于收藏文物的收藏家。他的才华和贡献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和嘉奖。最终,他在家乡商丘去世,并被康熙皇帝赐予隆重的祭祀和葬礼。 宋荦的诗词>>

清代诗人冯桂芬的照片
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是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字林一,号景亭,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他曾师从林则徐,并于道光二十年考中进士,被授予编修职务。咸丰年间,他在籍办团练,同治初期,进入李鸿章的幕府。
冯桂芬少年时就擅长写骈文,中年后则专注于古文,尤其注重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在上海设立了广方言馆,培养了许多西学人才。此外,他还先后在金陵、上海和苏州的书院主讲课程。
冯桂芬被认为是改良主义的先驱人物,他最早提出了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包括《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和《显志堂诗文集》。
冯桂芬于1874年去世。 冯桂芬的诗词>>

清代诗人祁寯藻的照片
祁寯藻

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一字淳甫,号春圃,晚号观斋,出生于山西寿阳。他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后来官至大学士衔礼部尚书。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奉朝命视察福建海防及禁烟事务。
祁寯藻生平提倡朴学,注重延纳寒素,因此受到士林的归附。他在诗歌和古文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端。他的代表作品有《马首农言》和《勤学斋笔记》。
祁寯藻于1866年去世,谥号为文端。 祁寯藻的诗词>>

清代诗人吴敬梓的照片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小说家,被认为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字是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吴敬梓是汉族,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他家里有一座名为“文木山房”的书房,因此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后来,他的家乡从安徽全椒迁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因此他又被称为“秦淮寓客”。吴敬梓的手写《兰亭序》上盖有印章,上面写着:“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吴敬梓最终在外地去世。他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现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现存四十三则)以及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