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湘军著名将领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是汉族人,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他年轻时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并在二十岁时通过乡试中举。尽管在会试中多次落榜,但他一直对农事、舆地和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左宗棠后来从幕友开始崭露头角,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他在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并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他被追赠太傅,并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和贤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著作,他的奏稿和文牍被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还编辑了《左宗棠全集》。
左宗棠的诗词>>
陈寿祺(1771—1834)是清代儒学家,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晚号隐屏山人。他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陈寿祺于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十四年(1809年)充会试同考官。由于父母殁后,他没有出仕,而是主讲鳌峰、清源书院多年。他在教学中积极传承儒学思想,培养了一批学生。
陈寿祺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左海全集》中。这部著作收录了他的许多文章和著作,内容涵盖了儒家经典的解读、政治理论、教育思想等方面。《左海全集》被认为是陈寿祺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的儒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寿祺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去世对当时的学术界和他的学生们都是一次巨大的损失。然而,他的学术思想和著作仍然流传至今,对后世的儒学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陈寿祺的诗词>>
顾敏恒(约1746—约1790)是江苏无锡人,字立方,号笠舫。他出身于无锡望族顾氏,据说他的家族是三国时期吴国丞相顾雍的后裔。明朝初期,顾氏家族从苏州迁往无锡胶山,明中期有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三兄弟都考中了进士。
顾敏恒以他的诗才闻名,与同乡杨芳灿齐名,被当时的人们比作“颜、谢”。他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考中了进士。由于自知没有政治才能,他选择了从教职,担任苏州府的教授。然而,他在任职不到三年就去世了。在他任职期间,有很多人前来请教他的字画,以至于他的门外堆满了人们脱下的鞋履。
顾敏恒天资聪颖,善于阅读,喜欢吟咏。他的词作婉丽动人,他的骈体文尤其古雅。他年轻时曾游历贵池,并代人撰写了《昭明太子庙碑》,袁枚称赞他是六朝时期的高手。他著有《笠舫诗稿》和《古文辨体》等作品,都被收录在《清史列传》中,并传世至今。
顾敏恒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