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沅(1730~1797)是清代的一位官员和学者。他的字是蘅蘅,也有字秋帆,因为他曾经跟随沈德潜学习于灵岩山,所以自称为灵岩山人。他出生在镇洋(今江苏太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累积了一系列的官职,最终成为河南巡抚,第二年又被提升为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他被赏识为轻车都尉世袭。
毕沅在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并且获得了赐祭葬的待遇。然而,两年后,因为一起案件的牵连,他的家被抄家,并被革去世职。
毕沅在经史、小学、金石和地理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无所不通。他续写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成为《续资治通鉴》一书的作者。此外,他还著有《传经表》、《经典辨正》和《灵岩山人诗文集》等作品。
毕沅的诗词>>
法式善(1752~1813)是清代官吏和文学家,原名伍尧氏,字运昌,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他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检讨官,最终升至侍读一职。乾隆帝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赐名“法式善”,这个名字在满语中意为“奋勉有为”。
法式善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这是一部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的巨著。他是我国蒙古族中唯一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的作者,为该书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参与编纂《四库全书》,法式善还著有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存素堂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他广泛的知识和才华。
尽管法式善在文学和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目前尚无确切的记录。然而,通过他的著作和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清代文化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法式善的诗词>>
王尔烈(1727-1801),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出生于河南辽阳县贾家堡子风水沟村(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他以诗文书法和聪明辩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乾嘉时期的“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他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王尔烈在16岁时,他的诗文和书法就已经声名远扬。他的才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被视为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在他26岁时,他参加了全州的童试,并成功考中了拔贡生(秀才)的资格。这一成就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然而,王尔烈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决定与好友常纪一同前往北京参加京师会试。然而,他在39岁时未能及第,这是一次失望的经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44岁时,王尔烈再次攀登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并成功考中贡士的资格。经过殿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中了二甲进士。这一次的成功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清廷对王尔烈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和侍读。这个职位使他有机会参与国家的文化事务,并为清廷提供智力支持。
王尔烈一生致力于文学和书法的创作,他的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赏。他的才华和成就使他成为清代文坛的瑰宝,被后人称为“清代第一人”。他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他的作品仍然被人们传颂和研究。
王尔烈的诗词>>
周之琦(公元1782年~1862年),字稚圭,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他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0八年)中进士,后改庶吉士。他曾经散馆,后被授予编修的职位。他在官场上逐渐升迁,最终成为广西巡抚。他在任期间,积极推动筑堤赈灾等事,为民众做出了许多贡献。
然而,道光二十六年,周之琦因病乞休。他在家中病逝,结束了他的一生。
周之琦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词作风格浑融深厚,被誉为瓣香北宋。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金梁梦月词》二卷,《怀梦词》二卷,《鸿雪词》二卷,《退庵词》一卷,总名为《心日斋词》。这些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为传颂。
此外,周之琦还编辑了《心日斋十六家词选》,收录了其他十六位词人的作品。这部选集也为后人所珍视。
周之琦的诗词>>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虽然高鼎本人无甚事迹,但他的诗作却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高鼎的诗作大多不合那个时代的潮流,与当时的文学风格有所不同。然而,他的一首有名的诗作《村居》却广为人知。这首诗以描绘村庄中放风筝的场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这首诗作被认为是高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除了《村居》之外,高鼎还有其他诗作,但数量不多。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的风格为主,常常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尽管他的诗作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但他的诗稿《拙吾诗稿》仍然被保存下来。
关于高鼎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信息目前较为有限,无法得知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然而,通过他的诗作和诗稿,我们可以窥见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高鼎的诗作虽然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但他的作品仍然被后人珍视,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鼎的诗词>>
刘光第(1859—1898)是四川富顺人,字裴村。他于光绪九年(1883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的职位。在官任上工作了十多年,但因为与长官意见不合而被谴责入狱。由于这个事件,刘光第选择了退隐,并消失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然而,在戊戌政变期间,刘光第受到陈宝箴的推荐,被任命为四品卿衔,参与了新政。然而,政变发生后,刘光第被杀害,成为了“戊戌六君子”之一。
刘光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有一部名为《介白堂诗文集》的作品。这部作品收录了他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见解。
总结:刘光第是一位出生于1859年、死于1898年的四川富顺人,字裴村。他是光绪九年的进士,曾任刑部主事。由于与长官意见不合,他选择退隐,并在政变期间被陈宝箴推荐参与新政。然而,他最终被杀害,成为了“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作品《介白堂诗文集》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刘光第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