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生于福州。其先祖于清初迁居福州,故自称福州人。
梁章钜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他在任职期间,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地,强调“行法必自官始”,并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他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展示了他对国家利益的关注和担忧。
梁章钜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他在治理各地时,注重民生,推行改革,减轻百姓负担,受到广大民众的赞誉和支持。
晚年,梁章钜从事诗文著作,一生共著诗文近70种。他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被誉为楹联学开山之祖。他的诗文作品流传广泛,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梁章钜于1849年去世,享年74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和文化的成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梁章钜的诗词>>
李天馥(1635年~1699年),字湘北,号容斋,合肥人。他的家族原本来自黄冈,后迁徙至德府永城县。李天馥是清初的文臣,崇祯十五年(1642年),庐州府被张献忠攻陷,李天馥随家人避难永城,并在永城赵家寓居。
顺治十四年(1657年),李天馥中举,顺治十五年(1658年)成为进士,后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他历任少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位。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他被拜为武英殿大学士。在他担任官职期间,他积极扬清激浊,学识和品行都非常优秀,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天馥去世,被追谥为文定。他著有《容斋千首诗》、《容斋诗馀》等著作。
李天馥的诗词>>
汪中(1744—1794)是江苏江都人,字容甫。他在幼年时失去了父母,但幸得母亲传授读书之道。他从小就喜欢游书肆,借阅各种经史百家的书籍,通过过目不忘的能力,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乾隆四十二年,他考中了贡生,但因为母亲年老无法前往朝廷参加考试。
汪中的文章以汉魏六朝为典范,被誉为清代中叶的大家。他专注于经学,尤其精通《周官》和《左氏传》,同时也涉猎其他诸子著作。他与同乡王念孙、刘台拱交好,都受到了顾炎武的影响,自认为是私淑弟子。他曾经应湖广总督毕沅的邀请,撰写了《黄鹤楼铭》等文,广为传诵。
后来,汪中被任命为杭州文澜阁的掌管人,《四库全书》也由他负责。然而,不久后他就去世了。他留下了一些著作,包括《广陵通典》、《春秋后传》、《容甫先生遗诗》和《述学内外篇》等。
汪中的诗词>>
黎士弘,字愧曾,是长汀濯田陈屋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8)。他在14岁时补博士弟子员,36岁时中举人。在清康熙元年(1662)时,他被任命为广信府推官。他以清廉的为政风格和精明的听断能力而闻名,他在六年的任期内审理了十三县的案件,释放了数百名无辜的人,因此人们称赞他为“黎青天”。
康熙三年,广信府所属的玉山县遭受战乱,百姓纷纷离乡背井。黎士弘前往省问疾苦,招集流散各地的百姓,开垦田地并确定赋税,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不到一年的时间,百废俱兴,民气渐复。黎士弘的努力使得玉山县重新焕发生机,人们对他的贡献表示赞赏。
关于黎士弘的生平,我们了解到他出生于1618年,但对于他的死亡年份没有提及。
黎士弘的诗词>>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
高士奇早年家境贫寒,后在詹事府担任记录官。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升为内阁中书,领六品俸禄,居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高士奇每天为康熙帝讲解书籍,解答疑惑,评析书画,深受康熙帝的信任。他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被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
高士奇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恪。他一生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书法造诣高超,精通考证,善于鉴赏,所收藏的书画非常丰富。他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等著作。
总结:高士奇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一位知名学者和官员。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后来在钱塘定居。他在詹事府担任记录官,并逐渐升迁至内阁中书、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位。他以深厚的学识和才华受到康熙帝的赏识和信任。高士奇在书法、考证和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著作也广受赞誉。他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恪。
高士奇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