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李弥逊的照片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他于大观三年(1109)中进士,后在高宗朝担任过中书舍人和户部侍郎职务。然而,由于他反对议和并得罪了秦桧,他最终请求退隐归田。
晚年,李弥逊隐居在连江西山(今属福建)。他的词作多以抒发乱世时的感慨为主,风格豪放。他的代表作品有《筠溪乐府》,至今保存下来的词作有80余首。除了词作,李弥逊还有其他文学作品,但目前所知不多。
关于李弥逊的生平和作品,我们可以进一步补充以下内容:
1. 李弥逊在进士考试中获得了高分,成为了一名官员。他在官场上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由于他的反对立场和与秦桧的冲突,最终选择了退隐归田。
2. 李弥逊的词作以抒发乱世时的感慨为主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他的词风豪放,语言直接,富有激情和力量。
3. 《筠溪乐府》是李弥逊最著名的词集之一,其中收录了他的许多代表作品。这些词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反映了他对乱世的痛苦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 李弥逊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生动,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词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李弥逊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乱世时的感慨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李弥逊的诗词>>

宋代诗人蔡确的照片
蔡确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宋臣。他于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后被调任州司理参军。当时,韩绛宣抚陕西,发现蔡确有文才,便荐举他到韩维的管辖下担任干右厢公事。
蔡确在干右厢公事期间表现出色,得到了韩维的赏识和信任。后来,蔡确被任命为开封府尹,负责管理和维护开封府的治安和秩序。他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能力,得到了朝廷和民众的一致好评。
蔡确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提高治安和社会秩序。他加强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严厉惩治了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的官员。同时,他也注重改善民生,推行了一系列的民生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蔡确的政绩并没有持续太久。在他任职期间,北方辽国的势力不断扩张,对宋朝的边境造成了威胁。蔡确积极应对辽国的侵略,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未能取得明显的战果。
1093年,蔡确因病去世,享年57岁。他的去世给宋朝政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使得开封府的治安和秩序出现了一定的动荡。然而,蔡确在开封府尹期间的执政成就和改革精神,仍然被后人所称道。 蔡确的诗词>>

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照片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生于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一个汉族家庭。宣城古称宛陵,因此他被尊称为宛陵先生。
梅尧臣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没有获得名次,后来通过荫补成为河南主簿。直到50岁时,他才在皇祐三年(1051)得到宋仁宗的召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并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因此,他被世人称为“梅直讲”、“梅都官”。
梅尧臣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注释是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还有《宛陵先生集》60卷的著作,以及《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此外,他还有两首词作传世。
梅尧臣的生平可以总结为:出生于1002年,出生地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初试不第,后荫补河南主簿。50岁时,获得宋仁宗的召试,并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成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他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著作有《宛陵先生集》60卷和《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他还有两首传世词作。梅尧臣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暂无相关记录。 梅尧臣的诗词>>

宋代诗人戴复古的照片
戴复古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江湖诗派诗人。他曾拜陆游为师学习诗歌,作品受到晚唐诗风的影响,同时也兼具江西诗派的风格。
戴复古的部分作品表达了爱国思想,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具有现实意义。他的诗歌创作经验在晚年总结成《论诗十绝》,以诗体的形式呈现。他一生没有从政,而是浪游江湖,后来归家隐居。他去世时已经八十多岁。
戴复古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戴复古的诗词>>

宋代诗人秦观的照片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他是汉族,出生于北宋高邮(今江苏)人。秦观曾担任太学博士和国史馆编修的官职。
秦观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所写的诗词风格高古沉重,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深深地触动人心。秦观生前的足迹留下了许多遗迹。例如,浙江杭州有秦少游祠,丽水有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和莺花亭;青田有秦学士祠;湖南郴州有三绝碑;广西横县有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和淮海书院等。秦观的墓地位于无锡惠山之北的粲山上,墓碑上刻有“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此外,还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等与秦观相关的文化遗址。 秦观的诗词>>

宋代诗人韩缜的照片
韩缜

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后迁徙雍丘(今河南杞县)。他是韩绛、韩维的弟弟。庆历二年,他中进士。在英宗时期,他担任淮南转运使,而在神宗时期,他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后来又进知枢密院事。他还曾经出使西夏。哲宗登基后,韩缜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但后来被罢免知颍昌府的职务。绍圣四年,韩缜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被追谥为庄敏,并被封为崇国公。《宋史》和《东都事略》都有关于他的传记。《全宋词》中收录了他的一首词。 韩缜的诗词>>

宋代诗人王禹偁的照片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白体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元之,是汉族,出生在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后来他被贬到黄州,因此被世人称为王黄州。他在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位。他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多次被贬谪。真宗即位后,他被召回,再次担任知制诰的职务。然而后来他又被贬到黄州,之后又迁到蕲州,最终在那里病死。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文学影响了韩愈、柳宗元等人,而他的诗则受到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崇拜。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他的词作品只有一首,但它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他还著有《小畜集》一书。 王禹偁的诗词>>

宋代诗人张元干的照片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他出生于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是芦川永福人。早年曾在太学上舍生,后任陈留县丞。
在金兵围汴、秦桧当国的时候,张元干加入了李纲的部队,坚决抗金,并力谏死守。他曾经赋诗《贺新郎》赠送给李纲,但后来被秦桧得知此事,因为其他事情而被追究责任,并被削去官职。
张元干被削籍后,他开始漫游江浙等地,最终在他乡客死,去世时大约七十岁。他的遗体被运回福建螺山安葬。
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被誉为南宋初期的“词坛双璧”,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张元干的诗词>>

宋代诗人刘克庄的照片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宋末文坛的领袖,也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其词风豪迈慷慨。他是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
刘克庄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并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他在辞赋创作中注重形式的变化和创新,提倡以意境为主导,强调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他的辞赋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社会时事为主题,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
刘克庄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慷慨著称,他的词作则更加富有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他的词风独特,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他的词作在南宋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克庄的诗论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观点,强调诗歌和词作的表达功能。他还提出了“诗以意为主,辞以文为辅”的理论,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辞藻的运用。他的诗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补充刘克庄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为1187年和1269年。 刘克庄的诗词>>

宋代诗人翁卷的照片
翁卷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出生于乐清(今属浙江)人。他是“永嘉四灵”之一,擅长诗词创作。据《四库提要》记载,翁卷曾领乡荐,但具体时间有争议。《乐清县志》认为是在淳佑年间登上乡荐,但近人认为是在淳熙年间。翁卷的生平事迹并不详细,他没有从政仕途,而是以诗词游走于士大夫之间。他的代表作品有《四岩集》和《苇碧轩集》。清代光绪年间的《乐清县志》第八卷中有关于翁卷的传记。关于翁卷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目前尚不确切。 翁卷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