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
周敦颐的著作包括《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和《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他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提供了讨论和发挥的基础,也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除了他的学术贡献,周敦颐的生平也值得一提。他出生于湖南道县,后来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和官员。他在北宋时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然而,由于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对理学的热爱,他多次辞官追求学术研究。
周敦颐的逝世日期是1073年7月14日。他的去世对于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学说被后世的学者广泛传承和发展。他被尊称为濂溪先生,是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周敦颐的诗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在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他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由于曾担任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的职位,他被尊称为“包待制”和“包龙图”。
包拯于嘉祐七年(1062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他被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孝肃”,后世称他为“包孝肃”。包拯以廉洁公正和立朝刚毅而闻名,因此被称为“包青天”和“包公”。京师有一句俗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形容他的威严和公正。后来,包拯被民间奉为神明崇拜,有人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说中他的黑面形象,他也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的诗词>>
程垓,字正伯,是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的孙子。在淳熙十三年(1186)他游临安,并在那里结识了陆游,陆游为他所藏的山谷帖作了跋文。不久后,他返回了蜀地。他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他已经五十多岁了,杨万里推荐他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绍熙五年(1194),他的乡人王称序了他的词,称他为“程正伯以诗词名,乡里的人都知道他。我曾几次游历都下,经常听到朝士们称赞正伯的佳句”。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说:“程正伯的词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的《绝妙好词》家法相近。”他有一卷《书舟词》(也有作《书舟雅词》)。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没有提及。 程垓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