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昪(992年—1077年),字杲卿,陕西韩城人,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臣和诗人。
张昪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后来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最终以太子太师的身份致仕。他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被赞誉为忠诚正直的官员。
张昪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而著称。他的诗风受到了唐代诗人杜牧和晏殊的影响,作品多以山水田园、爱情离别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切感受。
熙宁十年(1077年),张昪去世,享年八十六岁。他被追赠司徒兼侍中的官职,并被谥号为“康节”。他的去世是北宋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他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北宋文学的瑰宝之一。
张昪的诗词>>
根据提供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和补充李好古的生平如下:
李好古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词人,关于他的出生和早年生活的具体情况不详。根据清吟阁本《阳春白雪》的记载,李好古自署乡贡免解进士,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但具体出生日期和家庭背景等信息不详。
根据他在扬州写的两首《八声甘州》和两首《江城子》中的自述,可以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时期,李好古怀揣着报国的大志,但却无法获得实现的机会。大约在30岁时,他仍未能够取得功名,于是决定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
根据他的《酹江月》中的描述:“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以看出他中年以后仍然没有得到理想的成就,一直在流浪各地。这表明他在事业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成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归宿。
总的来说,李好古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词人,他的生平不详,但根据他的作品和自述,可以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他怀揣着报国的大志,但却无法获得机会,中年以后一直在流浪各地,没有得到理想的成就。
李好古的诗词>>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出生于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大臣。他在嘉熙元年(1237年)去世,享年六十岁,被追赠太师、秦国公,并谥号为文靖。
魏了翁反对佛教和老子的“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强调“寡欲”而不是“无欲”,并指出“虚无”是道德的害处。他推崇朱熹的理学,但对朱熹注释的经典是否完全可靠持怀疑态度。他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了“心”的作用,与陆九渊的观点相近。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魏了翁还擅长诗词和文学创作。他的词语意境高远,风格或清丽,或悲壮。他的著作包括《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其中还有一部名为《鹤山长短句》的词集。
总结来说,魏了翁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理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佛教和老子的观点持批判态度,推崇朱熹的理学,并强调了“心”的作用。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著作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魏了翁的诗词>>
郑文宝(953~1013)是字仲贤,一字伯玉,出生于汀洲宁化(今属福建),是郑彦华的儿子。他于太平兴国八年(982年)中进士,师从徐铉。后来他在南唐朝担任校书郎,并历任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等官职。
郑文宝擅长篆书,同时也精通琴艺。他以诗才闻名于世,作品风格清丽柔婉,常常运用警句的形式表达思想。他的诗歌受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赞赏和称赞。
郑文宝还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著作。《江表志》是一部详细记载江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等内容的著作,对后世研究江南地区具有重要价值。《南唐近事》则是一部记载南唐朝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著作,对研究南唐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郑文宝于1013年去世,享年60岁。他的诗歌和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郑文宝的诗词>>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他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臣。郑刚中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享年六十七岁。
郑刚中在绍兴年间考取了进士甲科,并且历任四川宣抚副使。他在治理蜀地时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智慧,威震境内。起初,郑刚中曾受到秦桧的推荐,但后来秦桧因为郑刚中在蜀地专权而怒罢他的职务,责令他居住在桂阳军。
之后,郑刚中被任命为濠州团练副使,但不久后又被调往复州安置。最后,他被迁徙到封州,并在那里去世。秦桧去世后,郑刚中被追谥为忠愍。
郑刚中著有《北山集》(又名《腹笑编》),共三十卷。此外,《四库总目》中还有他的其他作品,如《周易窥余》和《经史专音》等,这些作品也传世至今。
郑刚中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