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阮阅的照片
阮阅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他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榜名美成),曾担任钱塘幕官,并在户部郎官的职位上负责巢县的事务。后来,他被任命为郴州知州,任职期间是在宋徽宗宣和中。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他被任命为中奉大夫并担任袁州知州。退休后,他定居宜春。刚开始定居时,他面临许多诉讼案件,于是他大书“依本分”三字,并将其印在四座城墙上。这一举动使得郡民们都遵守法律,不再有过多的诉讼案件,甚至有人称赞他的行为为“无讼堂”。然而,关于阮阅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仍然不详。 阮阅的诗词>>

宋代诗人葛长庚的照片
葛长庚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长庚,世称紫清先生,出生于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擅长书法、绘画和诗词。
在书法方面,白玉蟾善于篆、隶和草书,他的草书作品如龙蛇飞动,充满了生动的动感。他的绘画特长是竹石和人物,他所画的梅竹和人物形象逼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白玉蟾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文词清亮高绝。他的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才华。
他的著作《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是一部文简辞古、玄奥绝伦的著作,独树一帜。这部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白玉蟾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包括《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海南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他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白玉蟾于1229年去世,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葛长庚的诗词>>

宋代诗人曾布的照片
曾布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江西南丰人,汉族江右民系。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也是曾巩的异母弟。曾布曾担任北宋右相,被世人称为“南丰七曾”之一。
曾布是曾易占的儿子,他在政治上与王安石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作为王安石的助手,曾布积极推行新政,致力于改革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他主张增加税收,推行青苗法,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保甲制度、设立学校、加强军备等,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战斗力。
在徽宗时期,曾布被任命为丞相,成为朝廷的重要决策者。然而,他在政治上的立场逐渐与王安石产生分歧,对王安石的新政持有保守态度。曾布主张减轻百姓负担,反对王安石的一些改革措施。因此,他与王安石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曾布去世后,被追谥为“文肃”。《宋史》中有关他的传记记载了他在政治上的贡献和成就。曾布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对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风云变幻的时期,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曾布的诗词>>

宋代诗人赵构的照片
赵构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他出生于1107年6月21日,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母亲是显仁皇后韦氏。他在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出生后被赐名赵构,并被封为蜀国公。赵构先后担任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职务,后来晋封为康王。
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掳走了宋徽、钦两位皇帝北去,赵构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他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为建炎,重建了宋朝,这一时期被称为“南宋”。
赵构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改革。他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政策,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还重视军事建设,加强边防防御,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在经济方面,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和税收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然而,赵构的统治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南宋时期,北方的金朝一直对南宋进行侵略,使得南宋的国土不断缩小。此外,赵构在位期间还面临了一些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官员的腐败问题。
1187年11月9日,赵构去世,享年80岁。他的死亡标志着南宋时期的结束,由他的儿子宋宁宗赵扩继位。赵构在南宋的统治期间,为南宋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称为“宋高宗”。 赵构的诗词>>

宋代诗人张继先的照片
张继先

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翛然子”。他是北宋末著名的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他于元符三年(1100年)继承教职,被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然而,在靖康二年(1127年),他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葬于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他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张继先终生未娶,没有子嗣。他留下了《虚靖语录》七卷,这是他的著作。他的思想对心学大师陆九渊产生了影响。
在北宋末年,雷法在道教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以及南宗陈楠真人都是雷法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雷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张继先的诗词>>

宋代诗人毕大节的照片
毕大节

根据提供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和补充以下信息:
姓名:毕大节
时代:宋朝
职业:词人
生平:
毕大节的生平资料并不详尽,据《金宋词补遗》记载,他是宋初的一位词人。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等细节目前尚未得到确切的记录。
补充:
尽管毕大节的生平资料有限,但他在宋朝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他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而闻名。毕大节的词作风格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动人,被誉为宋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毕大节的词作在宋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作品被收录在《金宋词补遗》等文集中。尽管他的生平资料有限,但他的词作品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毕大节是宋朝的一位词人,生平资料不详,据《金宋词补遗》记载,他是宋初人。尽管他的生平细节不为人所知,但他的词作却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动人,被誉为宋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尽管我们无法得知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但他的词作品仍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毕大节的诗词>>

宋代诗人尤袤的照片
尤袤

尤袤(1127年—1202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大臣和藏书家。祖父尤申和父亲尤时享都擅长治史和诗词。
尤袤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泰兴令。在孝宗朝,他先后担任大宗正丞、太常少卿,还兼任礼部侍郎兼修国史,以及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在光宗朝,他担任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来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侍读。
尤袤去世后,被追谥为“文简”。他与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他原本有一部名为《梁溪集》的诗集,共五十卷,但早已失传。清代的尤侗编辑了《梁溪遗稿》,共两卷,当时出版发行。 尤袤的诗词>>

宋代诗人韩维的照片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是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他是韩亿子的儿子,与韩绛、韩缜等人是兄弟。韩维以父亲的荫官身份开始仕途,但在父亲去世后选择了闭门不仕。
仁宗时期,韩维得到欧阳修的推荐,被任命为太常礼院的知院。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泾州的通判,并担任淮阳郡王府的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后,韩维被召为同修起居注,后来晋升为知制诰和知通进银台司。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韩维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和知开封府。然而,由于与王安石的政治观点不合,他被调任为襄州的知州,后来改任许州,历任河阳知州,最后再次回到许州担任知州。
哲宗即位后,韩维被召为门下侍郎,一年后被调任为邓州的知州,后来改任汝州。最终,他以太子少傅的身份退休。
绍圣二年(1095年),韩维被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被贬谪。元符元年,他去世,享年八十二岁。他的著作有《南阳集》三十卷,因曾被封为南阳郡公而得名。《宋史》卷三一五中有他的传记。 韩维的诗词>>

宋代诗人丁谓的照片
丁谓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曾任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的幕僚,丁谓也因此成为长洲人。
丁谓在离京时,得到了宋真宗的特赐御诗,这在当时被视为非常荣耀的事情。他同时担任了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职务,还兼任了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后又担任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等职务。
乾兴元年,丁谓被封为晋国公,成为了一时的显赫人物,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都备受赞誉,被视为当时的贵族和政治精英。丁谓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决策和政策对于当时的苏州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谓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文被誉为优美动人,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他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思考。丁谓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
丁谓在1037年去世,享年72岁。他的去世对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界都是一次重大的损失,人们对他的离世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痛。丁谓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成就,他的贡献被后人铭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谓的诗词>>

宋代诗人包恢的照片
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批评家。
包恢以廉洁的形象而闻名,被誉为廉吏。他在政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曾担任刑部尚书一职。作为刑部尚书,他致力于整顿司法制度,推行公正廉洁的政策,使得司法系统更加高效和公正。
除了政治成就,包恢还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批评,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提倡文学作品应该注重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强调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包恢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廉洁形象和政绩使他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被广泛传颂。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也为后世文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包恢于1268年去世,享年86岁。他的去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标志着宋朝的结束和元朝的开始。他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包恢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