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宰(1167—1240),字平国,号漫塘病叟,出生于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他于绍熙元年(1190年)中举成为进士,后历任州县官职,以其才能声名远播。然而,他很快选择告别官场,回归故乡。
在理宗登基后,刘宰被任命为籍田令。后来,他被调任为太常丞,又被任命为宁国府知府,但他都辞谢不就任。在端平年间,时任宰相收召人才,但刘宰的声望已经大幅下降,无法再被举荐,仅有刘宰和崔与之两人得以被举荐。之后,刘宰选择隐居,度过了三十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研读书籍。
刘宰去世后,朝廷对他的节操表示赞赏,并追谥他为文清。刘宰的文风淳朴古雅,他著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还有一本被收录在《四库总目》中的语录,这些作品流传至今。
刘宰的诗词>>
苏颂(1020—1101)是泉州同安人,后来迁居丹阳,字子容,又称苏绅子。他于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江宁知府。皇祐五年,他被召试馆阁校勘,成为太常礼院的同知。随后,他被调任集贤校理,负责编定书籍。英宗即位后,苏颂担任度支判官。神宗登基后,他被提升为知制诰,后来又被任命为审刑院的知事。因为奏报李定拜官不符合章法,苏颂被罢免知制诰的职务,被调任婺州知州。元丰初年,他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后来改任沧州。他还受命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年,苏颂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侍读,他在律历方面的造诣使他负责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他被任命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担任相务使,负责监督百官遵守法律和履行职责,根据能力授予职位。后来,他被罢免知扬州的职务,被调任河南。绍圣年间,他退休。苏颂著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和《本草图经》等著作。 苏颂的诗词>>
邹应龙(1173-1245年),又名应隆,字景初,出生于泰宁城关水南街。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担任过端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和参知政事等职务。
邹应龙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贡献。他在南宋政府中担任重要职位,为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事务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端明殿大学士,他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政务,为皇帝提供政策建议。同时,他还担任签书枢密院事和参知政事,参与决策和管理国家大事。
邹应龙的才干和忠诚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和赞赏。他在政务上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智慧,被视为南宋政府的重要支柱之一。他的职位和权力使他能够对国家的政策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邹应龙的具体生平和死亡情况,目前的资料较为有限。根据现有的记载,他出生于1173年,逝世于1245年。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地和死亡地点等细节,目前尚无确切的资料可供参考。
总之,邹应龙是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官员,他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职位和才能使他成为南宋政府的核心成员之一。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有限,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在南宋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邹应龙的诗词>>
李光,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是南宋时期的名臣、文学家和词人。他出生于1078年12月16日(参考资料[1]),出生地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他是唐朝汝阳王李琎的后裔。
李光于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后被调任知开化县,之后又调任知常熟县。他在官场上逐渐升迁,最终担任参知政事的职位。然而,由于与秦桧不合,他被贬到绍兴府担任知府,并后来改任提举洞霄宫。
绍兴十一年(1141年),李光被贬到藤州安置,后来又被贬至昌化军。秦桧去世后,他被内迁到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他恢复了左朝奉大夫的职位。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李光退休,并在行至江州时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宋孝宗即位后,追赠李光资政殿学士的称号,并赐予谥号庄简。李光的前后集共有三十卷,但已经失传。此外,他还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作品。
李光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