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敞(1019—1068)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史学家、经学家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原父,也有人写作原甫。刘敞出生在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
庆历六年,刘敞和他的弟弟刘攽一起考中进士,刘敞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来,他升迁至集贤院学士的职位。刘敞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交往密切。
刘敞为人正直,敢于在朝廷中直言不讳。他在政务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在出使任务中有所建树。刘敞的学识渊博,欧阳修曾评价他说:“他对于六经百氏、古今传记,甚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他的文章尤其敏捷而丰富。”刘敞和他的弟弟刘攽被合称为北宋时期的“二刘”。他著有《公是集》一书。
关于刘敞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文中未提及。
刘敞的诗词>>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蔡襄在任泉州知府期间,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这座桥梁的建造对于泉州的交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期间,蔡襄倡导植树造林,特别是在福州至漳州的700里驿道上种植了大量的松树。这些松树不仅美化了道路环境,还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蔡襄在建州时,主持制作了武夷茶的精品“小龙团”。他总结了古代制茶和品茶的经验,著有《茶录》一书。这本书对于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蔡襄还著有《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这本书对于果树分类学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蔡襄不仅在政治和学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擅长书法和诗文创作。他的书法作品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蔡襄的著作和成就被整理出版为《蔡忠惠公全集》。这本书收录了他的各种著作和文集,对于研究蔡襄的思想和贡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蔡襄的诗词>>
沈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号胥山。他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
沈晦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方面才华出众,尤其擅长诗词创作。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胥山体”,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在政治方面,沈晦也有出色的表现。他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成为状元。这使得他得到了官职的机会,他先后担任过吏部员外郎、礼部侍郎等职位。他在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和清廉的作风,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信任。
然而,沈晦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他在绍兴十年(1140)因为与权臣丁谓发生冲突而被贬谪到南方。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念,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沈晦在绍兴十九年(1149)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他的去世给文坛和政坛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政治才能和廉洁作风也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总结起来,沈晦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政治方面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和清廉的作风,但由于与权臣发生冲突而遭受贬谪。他于绍兴十九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他的去世给文坛和政坛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作品和精神依然在后人中流传。
沈晦的诗词>>
洪遵(1120—1174)是宋朝饶州鄱阳人,字景严,号小隐。他是洪适的弟弟,曾经通过荫补成为承务郎。绍兴十二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以博学宏词科的成绩被擢升为秘书省正字。后来,他在南宋的词科中被选中,进入了馆中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词人生涯。
洪遵的父亲洪皓曾经在金朝任职,但后来被贬谪,洪遵也因此被外放,先后担任常、婺、越三州的通判。等到秦桧去世后,洪遵重新回到朝廷,担任正字,并逐渐晋升为翰林学士。孝宗隆兴元年,他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后来又晋升为资政殿学士。他去世后,被追谥为文安。
洪遵对历代钱币有着浓厚的兴趣,是一位收藏家。他通晓本朝翰苑的故事和实践,著有《泉志》、《翰苑群书》、《小隐集》等著作。
洪遵的诗词>>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生于1019年11月17日,出生地为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历任职务。1086年去世,享年67岁。他被追赠太师、温国公,并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部著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研究。他的人格温良谦恭、刚正不阿,被视为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他的著作甚多,主要包括《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 撰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