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刚(1070-1143),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北宋顺昌谟武人。他在年轻时拜杨时为师,学习理学,并成为廖刚“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廖刚一生经历了两朝的荣辱兴衰,先后担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和工部尚书等职位。
廖刚一直秉持着忧国爱民的精神,对外主张抗敌御侮,对内全力慰抚百姓。他坚持持身立朝,忠于国家,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他勇敢地抗争蔡京、秦桧等奸邪之徒,不畏强权,坚守正义。
廖刚的精神和品格在当时非常有名,他的名声传遍天下,被世代所赞颂。他的忠诚和正直的品质,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廖刚于1143年去世,享年74岁。他的去世使整个北宋失去了一位忠诚的官员和杰出的学者。他的精神和品格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廖刚的诗词>>
石室先生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他出生于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文同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
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文同中进士,后来担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等职务。他历任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地的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被任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的官职,因此被世人称为文湖州。
然而,文同在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享年61岁。他在去湖州任职之前就去世了,因此未能到任就去世了。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他以学名世,擅长诗文书画,深受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的赞许,尤其受到他的表弟苏轼的敬重。
文同的诗词>>
程大昌(公元1123年─公元1195年),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
程大昌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太平州的教授。绍兴二十七年,他被召为大学正,三十年时,他被调到秘书省担任正字职务。后来,孝宗即位后,程大昌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历任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和直学士院。
程大昌在政治和学术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在政治上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为南宋政权的运作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学术方面,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才华闻名,被尊称为“程门立雪”的学者。他的著作涉及经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大昌的生平和逝世的具体细节目前无法得知。然而,他的学术和政治成就使他成为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贡献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赞誉。
程大昌的诗词>>
李壁(1157年/1159年-1222年),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谥文懿,是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他出生在眉之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是南宋宰相李焘的儿子。据说他生于公元1157年,也有一种说法是1159年。他在1222年去世,享年65岁。
李壁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他的主要作品是《宋史》。这部著作是对宋朝历史的全面记录,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李壁在撰写《宋史》时,采用了严谨的研究方法,广泛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对宋朝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他的著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壁的字号有季章、石林和雁湖居士,这些号称反映了他的学术成就和生活态度。他被追谥为文懿,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一种褒奖。
李壁的家族背景和学术传承使他在历史学领域有着良好的基础。他的父亲李焘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学者,对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壁在学术上继承了父亲的思想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李壁在历史学领域的贡献被后世广泛认可,他的著作《宋史》成为了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态度也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榜样,他被视为南宋时期历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李壁的诗词>>
高似孙(1158—1231)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官员。他字续古,号疏寮,据清康熙《鄞县志》卷一○记载,他出生在鄞县(今浙江宁波),但也有一说他是馀姚(今属浙江)人,据清光绪《馀姚县志》卷二四记载。
高似孙于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中进士,后调任会稽县主簿,历任校书郎,出任徽州知州,后迁守处州。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担任徽州通判,嘉定十七年(1224年)成为著作佐郎。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担任处州知州。晚年他居住在越州,并为嵊令史安之所作的《剡录》做了整理。
高似孙的著作包括《疏寮小集》、《剡录》、《子略》、《蟹略》、《骚略》、《纬略》等。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和《宋史翼》卷二九中找到相关记载。据这些记载,高似孙在文学和官场上都有一定的成就。
高似孙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