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澧(1810-1882)是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世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他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参加举人考试,但六次应试都没有中。他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
陈澧对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著作达到了120余种,其中包括《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陈澧的学术成就和著作对当时的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声律通考》是一部关于音韵学的重要著作,对后来的音韵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造诣和才华使他被尊称为东塾先生。
陈澧于1882年去世,享年72岁。他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在清代学术界乃至后世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陈澧的诗词>>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是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他出生于浙江余姚,是汉族。明末时,他成为贡生,但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两次奉诏特征,未就,因此被人称为征君。
清兵入关后,朱之瑜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的活动。南明亡后,他东渡日本,在长崎和江户(今东京)定居,并开始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他在日本受到朝野人士的推重,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的学术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实践,圣贤之学都需要践行。他的思想在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誉为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此外,他还与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一起被称为余姚四先贤。
朱之瑜的诗词>>
项圣谟(1597年—1658年),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甚多,有子璋、子毗、胥山樵、胥樵、古胥山樵人、兔鸣叟、莲塘居士、松涛散仙、大酉山人、存存居士、烟波钓徒、狂吟客、鸳湖钓叟、逸叟、不夜楼中士、醉疯人、烟雨楼边钓鼇客等,是浙江嘉兴人。
项圣谟自幼精研古代书画名作,曾由秀才举荐为国子监太学生,但不求仕进,沉心于书画。他在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诣。早年学习文徵明的画风,后来追求宋人的严谨用笔,并兼取元人的韵致。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同时也擅长作诗。
项圣谟著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历代画家姓氏考》、《墨君题语》等著作。他的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誉,对后世的书画艺术影响深远。
关于项圣谟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他出生于1597年,逝世于1658年。
项圣谟的诗词>>
林古度(1580年~1666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他的字是茂之,号称那子,又有别号乳山道士。他出生在福建福清,是当地人。林古度的诗文才华出众,名声在当时非常响亮,但他并不追求官职,而是选择了游学金陵。在金陵期间,他与曹学佺、王士桢等人结为好友。
明朝灭亡后,林古度自认为是遗民,被时人称为“东南硕魁”。他在晚年陷入了穷困之中,双目失明,但他依然坚持写作。最终,他在享寿八十七岁时去世。
总结:林古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他出生于福建福清,字茂之,号那子,别号乳山道士。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但不求仕进,选择了游学金陵。明朝灭亡后,他自居为遗民,被称为“东南硕魁”。晚年他陷入了穷困,双目失明,但依然坚持写作,最终在享寿八十七岁时去世。
林古度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