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钱谦益的照片
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和诗人。他被学者尊称为虞山先生,也是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钱谦益出生于1582年,常熟人。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他以一甲三名的成绩考中进士,成为东林党的领袖之一。他曾担任礼部侍郎的职位,但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然而,在明末时期,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马士英和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时,钱谦益依附他们,并担任礼部尚书的职位。后来,他投降清朝,仍然担任礼部侍郎的职务。钱谦益于1664年去世。 钱谦益的诗词>>

清代诗人石达开的照片
石达开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客家人,祖籍地在今广东省和平县。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武学家,诗人,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石达开出生于1831年3月,出生地为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他是客家人,但祖籍地在广东省和平县。从小,石达开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他十六岁时就开始参与农民起义,十九岁时已经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时被封为翼王。
石达开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是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之一,为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成就,石达开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精通武学,擅长诗词和书法。他的诗词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他的书法作品也被人们称赞为艺术的杰作。
然而,石达开的生命注定是短暂的。在他三十二岁时,他英勇就义于成都。尽管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三十二年,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传奇和英勇。他关心百姓民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被后世称颂为“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总结起来,石达开是一位出生于广西贵县的客家人,他是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武学家,诗人,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英勇,他关心百姓民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然而,他在三十二岁时英勇就义于成都,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石达开的诗词>>

清代诗人洪秀全的照片
洪秀全

洪秀全,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出生于1814年1月1日,死于1864年6月1日。他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也是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人物。
洪秀全在改名之前曾用名火秀,后来为了避免使用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的名字,改为现名洪秀全。
太平天国革命是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一直持续到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十四年。在这场起义中,太平天国的势力迅速扩展到十八个省份,先后攻占了六百多座城市。这场起义给中外反动势力造成了沉重打击,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洪秀全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使得太平天国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并在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上达到了巅峰。他的影响力甚至延伸到了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可见洪秀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总结起来,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持续了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造成了沉重打击。洪秀全的贡献使得太平天国成为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洪秀全的诗词>>

清代诗人顾贞观的照片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是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他是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的四世孙。康熙五年,他中举人,后来被擢升为秘书院典籍。他曾经担任过纳兰相国家的馆职,与纳兰性德结交深厚。康熙二十三年,他退休了,一直以读书为乐,直到晚年。顾贞观擅长写诗文,尤其在词作方面名声很大,他的作品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的“词家三绝”,同时也与纳兰性德、曹贞吉一起享有“京华三绝”的美誉。 顾贞观的诗词>>

清代诗人程恩泽的照片
程恩泽

程恩泽(1785~1837)是清代学者、官员,字云芬,号春海,出生于安徽徽州歙县。他的师从是凌廷堪,学习金石书画、医算等各个领域,无所不涉。嘉庆十六年(1811年)他中举人,后来成为翰林院编修,历任贵州学政、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最终官至户部侍郎。
程恩泽通晓六艺,擅长考据,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是近代宋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阮元一起被誉为嘉庆、道光时期儒林的领袖人物。
程恩泽著有《国策地名考》和《程侍郎遗集》等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国家政策和地名的考察,以及他的一些遗稿和文集。这些著作展示了他在学术和文学方面的造诣和贡献。
关于程恩泽的死亡信息,文中未提及具体的时间和原因。 程恩泽的诗词>>

清代诗人陈去病的照片
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是中国近代诗人,也是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吴江同里,早年参加了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宣传革命。他读到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诗后,决定改名为“去病”。
陈去病在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歌多表达了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他被任命为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再后来改名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他还担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和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
1933年,陈去病因病情恶化,在故乡同里镇去世。他的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文学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去病的诗词>>

清代诗人李渔的照片
李渔

李渔(1611-1680)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和美学家。他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是汉族,出生在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
李渔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和“东方莎士比亚”,他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和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李渔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包括《笠翁十种曲》(其中包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总字数超过五百万字。此外,他还批阅了《三国志》,改定了《金瓶梅》,倡导编写了《芥子园画谱》等。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李渔的生平和死亡年份分别是1611年和1680年。 李渔的诗词>>

清代诗人冒襄的照片
冒襄

冒襄(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冒襄于公元1611年出生,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去世,享年八十有三岁。他被私谥为潜孝先生。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作品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文长达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总结起来,冒襄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于公元1611年,去世于康熙三十二年,享年八十有三岁。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其中《影梅庵忆语》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开创者。 冒襄的诗词>>

清代诗人石涛的照片
石涛

石涛(1642年-1708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他的小字是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他是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
石涛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为“清初四僧”,他们都是清初时期的重要画家。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和革新者,还是一位艺术理论家。
石涛的绘画风格独特,他擅长山水画,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的奇特景致和气势恢宏的山川。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哲学意味,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他的画作常常运用写意的手法,注重表现自然景物的神韵和气势,给人以宏大而壮丽的感觉。
石涛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绘画作品,还在于他对绘画理论的贡献。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观念,主张画家应该通过形式的表现来传达作品的精神内涵。他还强调绘画应该追求自然真实和个性表达,反对僵化的规范和刻板的传统。
石涛的艺术影响深远,他的绘画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传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石涛于1708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一生致力于绘画实践和理论研究,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和思想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 石涛的诗词>>

清代诗人易顺鼎的照片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是清末官员、诗人,也是寒庐七子之一。他的字有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他出生在龙阳(今湖南汉寿),是易佩绅的儿子。光绪元年他成为举人,后来被张之洞聘为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上书请罢和义。他曾两次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他被任命为督江楚转运,在此之后他被派往广西、云南和广东等地担任道台职务。辛亥革命后,他前往北京,并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往。袁世凯称帝后,易顺鼎被任命为印铸局长。然而,帝制失败后,他沉迷于歌楼和妓馆。易顺鼎擅长诗歌创作,注重对仗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为“樊易”。他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作品。 易顺鼎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