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兰性德的诗词>>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的名字是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关于他的祖籍存在争议,有说法认为他的祖籍是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曹雪芹出生于江宁(今南京),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法是曹頫之子)。
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的幼子夭折,这使他陷入了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导致他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为贫病无医,曹雪芹去世。关于他逝世的年份还有其他说法,有人认为是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或甲申(1764年)初春。
曹雪芹的诗词>>
仓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是门巴族出身的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他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政治人物。
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仓央嘉措被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他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正式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然而,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仓央嘉措被废黜。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他圆寂。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诗人之一,他创作了许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爱情、自由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深受人们喜爱和传颂。
仓央嘉措的诗词>>
袁枚(1716-1797)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子才,号称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是汉族,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
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后来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展现出了出色的政绩。然而,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选择了告别官场,回到了江宁小仓山下筑筑的随园,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他在随园中吟咏诗歌,广收诗弟子,尤其是女弟子众多。
袁枚被誉为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一起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优秀,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
袁枚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于1797年去世,享年82岁。
袁枚的诗词>>
朱彝尊(1629~1709)是清代的一位诗人、词人、学者和藏书家。他的字是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年号小长芦钓鱼师,还有金风亭长的称号。他是汉族,出生在秀水(今浙江嘉兴市)。
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彝尊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并且获得了检讨的职位。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进入了南书房。他还曾参与纂修《明史》的工作。
朱彝尊通晓经史,他的诗歌与王士祯并称为南北两大宗。他的词作风格清丽,被认为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一起被称为朱陈。此外,他还精通金石文史,并且对古籍图书的购藏非常热衷,被誉为清初著名的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的生平和成就使他成为清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作品和学术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逝世年份不详。
朱彝尊的诗词>>
黄景仁(1749~1783)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出生于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他在四岁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困。尽管如此,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卓越的诗才,因此有了一定的声名。为了谋生计,他曾四处奔波。
然而,黄景仁一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机遇,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后来,他被授予县丞的职位,但在还没有得到补官的时候,他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在他乡去世,年仅35岁。
黄景仁的诗才备受赞誉,他是“毗陵七子”之一。他的诗学受到李白的影响,他的作品多表达了贫困、孤独和悲伤的情感,也有一些愤世嫉俗的篇章。他的七言诗具有独特的特色,同时他也擅长写词。他的著作有《两当轩全集》。
黄景仁的诗词>>
纪昀(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他生于清朝雍正年间,逝世于嘉庆年间。纪昀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政治人物,出生于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
纪昀以其敏捷聪明、好学上进而闻名,被誉为“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因此,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曾担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务,并且在乾隆年间担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最著名的作品是《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部通俗的评论集,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这部作品以其深入浅出的风格和独特的观点,深受读者喜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纪昀在1805年逝世后,被追赠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以表彰他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杰出贡献。在文学作品和通俗评论中,他常被称为纪晓岚,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赞美。
纪昀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