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丘逢甲的照片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是一位近代诗人,他的字是仙根,又有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他的祖籍是广东蕉岭嘉应镇平。
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出生在台湾彰化。他在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登上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然而,丘逢甲并不打算在京城做官,而是返回台湾。他到台中的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来又在台南和嘉义从事教育工作。
丘逢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注。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然而,丘逢甲的生命在1912年结束。他的去世给文坛留下了一片悲痛的空白,但他的诗作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丘逢甲的诗词>>

清代诗人樊增祥的照片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是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他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樊增祥是光绪进士,曾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等职务。
辛亥革命爆发后,樊增祥避居上海。袁世凯执政时,他担任官参政院参政一职。樊增祥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是同光派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作艳俗,因此被称为“樊美人”。此外,樊增祥还擅长写骈文。他在去世后留下了三万余首遗诗,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成为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樊山全集》中。 樊增祥的诗词>>

清代诗人孙原湘的照片
孙原湘

孙原湘(1760~1829)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他出生在昭文(今江苏常熟),在清嘉庆十年(1805年)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充任武英殿协修。然而,不久之后他得了疾病,不得不返回家乡,不再外出。在家乡期间,他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的讲席,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
孙原湘擅长诗词创作,他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他还擅长写骈文和散文,同时也精通书法,擅长画梅兰和水仙。他的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齐名,被称为“后三家”或“江左三君”。
孙原湘的代表作品收录在《天真阁集》中。他的诗词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孙原湘于1829年去世,享年69岁。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颂和研究。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使他成为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孙原湘的诗词>>

清代诗人方文的照片
方文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出生于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他是方大铉的长子。明末时期,他是一位诸生,但没有进入清朝的官场,而是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他与复社、几社中的人交往,以气节自励。
方文早期的诗歌受到杜甫的影响,作品多为苍老之作。后来,他专门学习白居易的诗歌,他的作品明白如话,擅长叙事。早年他与钱澄之齐名,后来与方贞观、方世举一起被称为“桐城三诗家”。他的诗集有《嵞山集》。
方文于1669年去世。 方文的诗词>>

清代诗人汪琬的照片
汪琬

汪琬(1624—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他是清初的官吏学者和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一起被誉为明末清初散文的“三大家”。
汪琬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鸿博。他曾历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编修等职位。
汪琬的代表作品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等。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有对社会时事的评论和思考。
关于汪琬的生平和事迹,目前所了解的信息有限。他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具体的出生日期不详。而他的去世年份是1691年。 汪琬的诗词>>

清代诗人范当世的照片
范当世

范当世(1854~1905)是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也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铜士,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
范当世光绪时期曾入李鸿章幕府,与李鸿章常相与谈论政事。他自负甚高,但一生坎坷。他的诗作多以沉郁苍凉为主题,著有《范伯子诗文集》。
为了纪念范当世的文学成就,2008年4月16日,“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正式开馆。这个陈列馆展示了范当世的诗文作品和相关文物,向公众展示了他的艺术成就和对南通市教育事业的贡献。
关于范当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文中没有提及。 范当世的诗词>>

清代诗人沈曾植的照片
沈曾植

沈曾植,1850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字是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他还有其他许多自号,如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
沈曾植的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的知识,被誉为“硕学通儒”,在中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被尊称为“中国大儒”。
沈曾植于1922年去世。他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对于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曾植的诗词>>

清代诗人江湜的照片
江湜

江湜(1818~1866)是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他是一个诸生,参加了三次乡试,但都没有考中。后来他出任幕友,历任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时得到亲戚的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的职位。
江湜的诗歌宗法宋人,多表达危苦之言。他的诗集有《伏敔堂诗录》。此外,他的事迹也被收录在《吴中先贤谱》苏文编绘的书中。
不幸的是,咸丰十年,江湜因为忧愤而死,他在逃避兵乱时奔波劳累,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江湜的诗词>>

清代诗人谈迁的照片
谈迁

谈迁(1594~1657)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史学家。他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朝灭亡后,他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他出生在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
谈迁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他对各种学问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历史学。他致力于研究明代的历史事件,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注解。他的著作《国榷》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国榷》原稿在谈迁50多岁时完成,但不幸被小偷偷走。这对谈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重新编写了一部新的《国榷》。新的《国榷》共有104卷,总字数达到428万4千字。
谈迁的《国榷》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他的执着和努力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他的贡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于了解明末清初的历史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谈迁于1657年去世,享年63岁。他的学术成就和对历史的热爱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影响力至今仍然存在。 谈迁的诗词>>

清代诗人缪彤的照片
缪彤

缪彤(1627—1697)是明朝时期的一位知名人物,他是第十二位状元。他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出生,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去世。
缪彤在乡里以循规蹈矩而闻名,他严格遵守封建道德规范,被乡人视为楷模。他对科举考试充满热情,渴望能够中试夺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先后五次公车北上应试。
然而,尽管缪彤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并未能够中试夺魁。尽管如此,他的努力和奋斗精神仍然值得称赞。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他的行为也成为了乡里其他人学习的榜样。
康熙三十六年,缪彤在年龄较为成熟的时候去世。他的离世使得乡里的人们感到悲痛,因为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缪彤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