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内容,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 西汉淮南王刘安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王子,他的一部分门客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具体称呼不详。
- 目前只有一篇诗歌《招隐士》被保存下来,这篇诗歌被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的“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中。
- 《招隐士》最早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题为《淮南小山作》,但萧统的《文选》则题为刘安作。
- 关于《招隐士》的背景,不同的观点存在。王逸认为这是小山之徒“闵伤屈原”所作,王夫之的《楚辞通释》认为这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而作,而其他研究者则认为这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提供的信息有限,可能还有其他相关的内容和观点。
淮南小山的诗词>>
刘安(前179-前122)是西汉皇族,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离骚体》上,这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刘安还是一位重视学术研究的人,他曾招聚了数千名宾客,其中包括方术之士,共同编写了《鸿烈》(亦称《淮南子》)。这部著作涵盖了众多学科,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农学、医学等,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贡献,刘安还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之一。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这可以看作是早期热气球的雏形。
此外,刘安还被认为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之一。他据说发现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并将其传播开来,使得豆腐成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
关于刘安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他出生于前179年,去世于前122年。
刘安的诗词>>
刘秀,公元前5年出生于中国,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被尊称为世祖,谥号为光武皇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新莽末年,整个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分裂。刘秀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布衣,但他具有前朝血统。他利用这个机会,在家乡发动起义。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并在河北登基称帝。为了表明他要重兴刘氏家族的意愿,他仍然以“汉”为国号,因此被称为“东汉”。
刘秀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措施,恢复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宽松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等。他还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加强了边防防御,并成功地平定了一些叛乱。
然而,刘秀的统治并不长久。公元57年3月29日,刘秀去世。他的死亡标志着东汉王朝的开始衰落。尽管如此,刘秀作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贡献,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刘秀的诗词>>
马援,字文渊,出生于前14年,是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也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马援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战绩而闻名于世。他被尊称为“马伏波”,是因为他在战场上善于运用伏击战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打击。
马援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和重用。他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如平定赤眉军、平定绿林军等,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了军事才能,马援还以其忠诚和正直而受到赞誉。他在位期间,始终坚守原则,不为私利所动,深受士兵和百姓的敬爱。
然而,马援的一生并不平静。在49年,他因被人陷害而被废黜,不久后便去世。尽管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仍然被后人所铭记。
总结起来,马援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战绩而闻名。他被尊称为“马伏波”,是因为他善于运用伏击战术。他的忠诚和正直也为人所称道。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平静,最终因被陷害而被废黜,并在49年去世。
马援的诗词>>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她出生于楼烦(今山西朔县宁武附近),是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初为少使,后被立为婕妤,被誉为有美德的女性。她的传记收录在《汉书·外戚传》中。
班婕妤的作品数量很多,但大部分已经失传。目前仅存有三篇作品,分别是《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也被称为《团扇歌》)。
《自伤赋》是班婕妤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她内心的痛苦和自责。这篇赋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她对自己的不满和悔恨。
《捣素赋》是班婕妤的另一篇作品,描写了她在宫中捣练素织的情景。这篇赋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她对织布工艺的熟练和对美的追求。
《怨歌行》(或称《团扇歌》)是班婕妤的一首五言诗,表达了她对宫廷生活的不满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班婕妤的作品虽然数量有限,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以辞赋见长,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女性的才华和情感。尽管大部分作品已经失传,但她的存在和作品仍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班婕妤的诗词>>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吏和学者,字子云,汉族,出生于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
扬雄从小就热爱学习,尽管有口吃的困扰,但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辞赋。四十多岁时,他开始游历京师,并以其文才受到赏识,创作了《甘泉》、《河东》等赋文。在成帝时期,他担任给事黄门郎的职位。而在王莽时期,他则担任大夫,负责校书天禄阁。
扬雄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被誉为司马相如之后最杰出的辞赋家。有一句流传至今的诗句:“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形容他的才华出众。此外,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提到的“西蜀子云亭”指的就是扬雄。
关于扬雄的死亡情况,资料并不详细。
扬雄的诗词>>
邹阳(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29年)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出生于临淄(今山东淄博)。他最初是吴王刘濞的门客,以其文辩才华而闻名。然而,吴王刘濞策划叛乱,邹阳上书劝阻,但吴王不听。因此,邹阳与枚乘、严忌等人离开吴国,前往梁国,成为景帝的弟弟梁孝王的门客。
邹阳被人陷害入狱,甚至面临被处死的危险。在狱中,他写信给梁孝王,表达了自己的心迹。梁孝王看到信后非常高兴,下令释放邹阳,并尊他为上客。
邹阳的文学作品有七篇,但现存的只有两篇,分别是《上书吴王》和《于狱中上书自明》。这两篇作品展示了邹阳的才华和勇气,以及他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总结:邹阳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其文辩才华而闻名。他曾是吴王刘濞的门客,但因吴王的叛乱计划而离开吴国,成为梁孝王的门客。邹阳被人陷害入狱,但通过写信表达自己的心迹,最终得到梁孝王的赏识和释放。他的文学作品中,现存的有《上书吴王》和《于狱中上书自明》两篇。
邹阳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