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即事》原文赏析

  • jiǔ
    yuè
    shí
    shì
  • [
    táng
    dài
    ]
    bái
  • zuó
    dēng
    gāo
    jīn
    cháo
    gēng
    shāng
  • huā
    tài
    zāo
    liǎng
    chóng
    yáng

原文: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相关标签:重阳节菊花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昨天刚刚登上了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起酒杯宴饮。
菊花为何要受这样的苦,遭受了两次重阳节的采摘之罪?

注释:
即事:以眼前的事物为题材的诗歌,称为即事。
登高: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次。
举觞(shāng):举起酒杯。觞是古代用来喝酒的器具。
遭此两重阳:古代重阳节有采摘菊花、宴赏的习俗。重阳节之后的一天被称为小重阳。菊花两次遇到宴赏,两次遭受采摘,因此有遭此两重阳之说。 《九月十日即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秋天,重阳节过后的一天创作的。在前一天,作者已经登上了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并写了一首《九日龙山饮》。这是作者第二次登上山顶欣赏景色,然而他发现菊花在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这让他感到非常惋惜。这个情景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两次进入长安都遭到了政治上的重创,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和政治动荡的感慨之情。 《九月十日即事》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菊花的遭遇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惋惜之情。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描述了菊花在这两天内连续遭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的遭遇,因此菊花有了“太苦”的抱怨之言。

诗中,作者以醉浇愁的状态,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菊花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惋惜之情。诗人以自己被流放的遭遇来对应菊花的苦闷,表达了自己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的悲伤情绪。诗歌平淡而深沉,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九月十日即事》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猜您喜欢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峨眉山月歌

唐代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