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赏析

  • wàng
    jiāng
    nán
    ·
    chāo
    rán
    tái
    zuò
  • [
    sòng
    dài
    ]
    shì
  • chūn
    weì
    lǎo
    fēng
    liǔ
    xié
    xié
    shì
    shàng
    chāo
    rán
    tái
    shàng
    kàn
    bàn
    háo
    chūn
    shuǐ
    chéng
    huā
    yān
    àn
    qiān
    jiā
    (
    kàn
    zuò
    wàng
    )
  • hán
    shí
    hòu
    jiǔ
    xǐng
    què
    juē
    xiū
    duì
    rén
    guó
    qiě
    jiāng
    xīn
    huǒ
    shì
    xīn
    chá
    shī
    jiǔ
    chèn
    nián
    huá

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 一作:望)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相关标签:春天写景抒情思乡乡情望江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移居胶西,已经在那里居住了一年。他发现园子北边有一座古老的台子,于是他决定将其修葺一番,使其焕然一新。修葺完成后,苏轼邀请朋友们一起登上超然台,一同欣赏春天的美景。站在台上,他们可以远眺迷人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烟雨气息。这种美景和氛围唤起了苏轼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望江南·超然台作》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茶来寄托心情。这里的“新火”和“新茶”都是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表达了词人积极向前的态度。



“诗酒趁年华。”这句表达了词人对诗酒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酒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对生活的享受。“且盼回乡看牡丹。”这句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牡丹是中国传统的名花之一,象征着富贵和美好。词人盼望着回到家乡,欣赏牡丹花开的美景。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日景色和词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词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对故国、故人的思念之情。词的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豪放和婉约并存的感觉。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石钟山记

宋代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