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像霜一样明亮,照亮了整个城市,就像一幅画一样美丽。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像麝香一样香浓,没有一丝尘土随着马匹飞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的人们都变老了,他们沿街击鼓吹箫,最后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稀少清冷,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预示着要下雪了。
注释:蝶恋花:唐教坊曲,原名《鹊踏枝》,宋代晏殊改名为《蝶恋花》,取自梁简文帝的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乐章集》注解:小石调;赵令畤词注解:商调;《太平乐府》注解:双调。冯延巳的词中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一句,名为《黄金缕》;赵令畤的词中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一句,名为《卷珠帘》;司马槱的词中有“夜凉明月生南浦”一句,名为《明月生南浦》;韩淲的词中有“细雨吹池沼”一句,名为《细雨吹池沼》;贺铸的词名为《凤栖梧》;李石的词名为《一箩金》;衷元吉的词名为《鱼水同欢》;沈会宗的词名为《转调蝶恋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为有观灯的风俗,也称为“灯节”。钱塘:此处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思是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候清爽,土地湿润,行马无尘。唐代诗人苏味道的《上元》诗中写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山城:此处指密州。
“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祭祀土地神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中说:“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的《凉州郊外游望》中写道:“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昏昏”句:意思是密州的元宵节非常冷清,不仅没有笙箫的声音,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彩低垂在旷野上,意境浓郁。垂:靠近。
《蝶恋花·密州上元》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苏轼刚刚被任命为密州知州。密州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以其灯会和元宵节庆典而闻名。正值元宵佳节,苏轼在街上欣赏着灯会的璀璨灯光和人们的欢声笑语。他抬头望去,一轮明亮的月亮高悬在夜空中,照亮了整个城市。
苏轼被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沉浸在灯火辉煌的热闹氛围中,感受到了人们的喜悦和快乐。他看到人们手持灯笼,载歌载舞,欢庆节日。他看到孩子们在街上奔跑,追逐着飞舞的纸灯,笑声不绝于耳。他看到情侣们手牵手,一同走过街头巷尾,享受着浪漫的夜晚。
然而,苏轼的心中却涌起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他意识到这美好的时刻只是短暂的,灯会结束后,人们将回归平凡的生活。他想到自己作为知州的责任和压力,他需要处理繁琐的政务,照顾百姓的生活。他感叹人生如同灯火一样短暂,转瞬即逝。
然而,苏轼并没有沉溺于忧伤之中,而是选择了积极的态度。他意识到人生的美好在于珍惜当下,享受每一个瞬间。他决定将这美好的时刻铭记于心,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这首《元宵夜行船》。
这首词以苏轼在密州观灯、观月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当下美好时刻的珍惜。通过词中的描写和抒发,苏轼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刻的珍惜,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这首词成为了苏轼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作。
《蝶恋花·密州上元》创作背景详情»
情上也产生了寂寞之感。整首词通过对比杭州和密州的上元节景象,展现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对密州的寂寞心情。 《蝶恋花·密州上元》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