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原文赏析

  • mán
    ·
    shī
    湿
    yún
    dòng
    qiáo
    lěng
  • [
    sòng
    dài
    ]
    shì
  • shī
    湿
    yún
    dòng
    qiáo
    lěng
    nèn
    hán
    chū
    tòu
    dōng
    fēng
    yǐng
    qiáo
    xià
    shuǐ
    shēng
    cháng
    zhī
    yuè
    xiāng
  • rén
    lián
    huā
    jiù
    huā
    rén
    yìng
    shòu
    píng
    xiǎo
    lán
    gān
    shēn
    huā
    zhèng
    hán

原文: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相关标签:夜晚月亮写景抒情凄清菩萨蛮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空中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微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
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
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
嫩寒:轻寒;微寒。
莫:同寞,寂寞。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的冬至时节。当时,文学家苏东坡从泗洲(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经过楚州(今江苏省境),登上蔡景繁西阁与王元龙会面。在楚州,他遇到了楚守田,并与他交谈。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苏东坡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对侍女的愤怒和赞赏之情。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通过仰视和俯视的手法,烘托出词人的心境从压抑到恬淡的转变。词人将湿云、溪桥、嫩寒、东风等景物人格化,构成了四幅画面,通过声、形、色、味等感官的描绘,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

下片则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词人通过互比的手法,描写了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表达了相思之情。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了佳人的相思,实际上也是词人自己的情思。词人巧妙地运用了李后主的词句,不露痕迹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整首词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喻和通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冬夜月景和两种相思。词人通过隐喻的笔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手法。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展现了词人对美景和相思的感悟,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代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菩萨蛮·七夕

宋代 苏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减字木兰花·春月

宋代 苏轼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