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
注释:
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补充:
枣花(zǎo huā):指枣树开花的花朵。
车缫丝(chē sāo sī):指纺车上纺织丝线的声音。
身穿粗布衣(shēn chuān cū bù yī):指一个农民穿着粗布制成的衣服。
叫卖黄瓜(jiào mài huáng guā):指农民在卖黄瓜。
酒意上心头(jiǔ yì shàng xīn tóu):指喝了酒后感到有些醉意。
小憩(xiǎo qì):指短暂休息。
口渴(kǒu kě):指感到口干想喝水。
敲开(qiāo kāi):指敲门进入。
野外(yě wài):指在野外的村民家。
碗茶(wǎn chá):指一碗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衣巾在风中轻轻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传来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喝了点酒,头脑有些迷糊。阳光明媚,又让人口渴难耐。我敲了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是否能给我一碗浓茶解渴。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sù)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此句指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缫,一作“缲”,将蚕茧浸泡在热水中,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王章传》中有“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的记载。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据《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因此牛衣指的是编织的草衣,用来保暖,用于覆盖牛的身体,类似蓑衣。”这里指卖瓜的人衣着简陋。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中有:“我曾经见到东坡的墨迹写作‘半依’,才知道‘牛’字写错了。”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里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因为非常口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中有:“喝了点酒,口渴想喝茶,随便敲门问问。”与这两句的意思相同。皮日休《闲夜酒醒》中有:“喝了点酒,口渴想喝茶。”应该是源自这句话。
⑺野人:农夫。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在1078年春天担任徐州太守期间的一次旱灾和他与百姓一起祈雨的经历。徐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苏轼带领人群前往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求雨水。在成功祈雨后,苏轼与百姓一同前往石潭,向雨水表示感谢。在前往徐门石潭的路上,苏轼创作了这首词《浣溪沙》。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创作背景详情»
车和牛衣等细节,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词中的景象更加生动鲜明。
下片则是抒发了词人的情感。词中写到“绿杨烟外晓寒轻”,这里的绿杨是指杨树的嫩叶,烟外晓寒则是指清晨的寒冷。这句词描绘了清晨的景色,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接下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则是写到了春天的气息,红杏花开放的景象。这里的春意闹,表达了春天的热闹和喜悦之情。最后一句“轻轻松松走花桥”,则是写到了词人的心情,他轻松自在地走在花桥上,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享受。
整首词以景入情,通过对乡村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词中的细节描写生动鲜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词中的音韵和节奏也很优美,使得整首词更加动听。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期间创作的,通过对乡村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整首词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艺术上的匠心独运,是一首优秀的词作。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苏轼在徐州作官期间写的一首词。词中通过描写农村景象和感受,展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文章指出,这首词的艺术上具有匠心,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注意的是,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并不是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音响在诗人意识中折射出的一组连续影像。
词的开头以“簌簌衣巾落枣花”描写了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表达了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的路上疲惫不堪,突然听到“簌簌”声响,并感觉有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是枣花落在身上。尽管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微弱,但在作者的耳中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声响越来越浓,从南、北、四面八方传来。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声音。通过这些声响,作者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村中。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中,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下,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作者通过描述这位农民和黄瓜,表达了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这三个画面似乎毫无联系,但通过谢雨的路线串起来,让人感受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具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展现出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写农村景象和感受,展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词中的描写生动真切,栩栩传神,通过不同的声响和画面,让人感受到农村的欣欣向荣。这首词具有艺术上的匠心,清新朴实,明白如话,是苏轼作品的显著特色。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鉴赏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