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天的庭院,明亮的月亮高悬在空中,庭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玩弄着影子。曲曲折折的回廊,舞步旋转,树上的梅花,一半已经凋零,酒的香气和梅花的香气,和谐而纯净。
淡淡的云彩,薄薄的雾气,这样的春夜月色,是年轻人及时享乐的美好场所。不像秋天的月亮,执着地照耀着离别的人,引发两地的伤感情绪。
注释:
香醪:美酒佳酿
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减字木兰花·春月》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在春夜的庭院里,月亮高悬天空。银光在摇曳的美酒上闪烁,宛如优美的舞步。走过回廊,已经有些凋谢的梅花散发出阵阵幽香。
那轻风吹拂着薄雾弥漫的春月,总是照耀着年轻人欢乐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耀着孤独的旅行者,更加感到凄凉。
注释:
1、春庭:春季的庭院。
2、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顶。阴历十五日半夜。
3、摇荡香醪(láo):指月光下花香如陈酿的酒香在飘溢。香醪,美酒佳酿。
4、光欲舞:梅花晃动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
5、半落:微微低垂。
6、婉娩(wǎn miǎn):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7、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喻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
8、秋光:秋月。
9、离人:离开家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减字木兰花·春月》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元祐七年(1092),当时苏轼正在颍州任官。一个春天的夜晚,堂前的梅花盛开,月色明亮清晰。苏轼的妻子王夫人对他说:“春天的月色比秋天的月色更美丽;秋天的月亮让人感到凄凉,而春天的月亮让人感到愉悦。为什么不邀请几个朋友来,在这朵花下共饮一杯呢?”苏轼听了夫人的话,非常高兴。于是,他邀请了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一起品酒赏月。受到王夫人的启发,苏轼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春月》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文章简析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文章首先提到了诗人将月光斟入酒杯中的情景,以及读者与诗人分享美酒和清光的感受。接着,文章描述了月色的皎洁和梅花的璀灿,以及诗人在这美景中的陶醉和忘我。下片则从“半落梅花”引出议论,赞美了年轻的签判赵德麟的才华和品德,并以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整篇文章通过描绘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良辰美景的珍惜,展示了他精神生活的一面。 《减字木兰花·春月》简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