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天本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注释: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阑珊:衰败、将尽之意。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
落红:落花。啼鴂(jué):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咫(zhǐ)尺:形容距离近。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
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
梦破:梦醒。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
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时的暮春季节,苏轼在镇江一带忙于办理赈饥事务,已经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没有能够回到杭州家中。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苏轼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中的一首。从词面上看,它显然是一首在暮春时节怀念亲友的作品。词中没有明确说明所怀念的人是谁。从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与他关系密切且常常被他思念的人。
词的上片描写了在春意渐渐消退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之间相互思念的情感。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在苏东坡眼中已经消失,确实是“春事阑珊芳草歇”。他已经离开家乡作客已经有一年了,又过了一次清明节。按照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墓地的节日,但是他身在他乡,无法祭扫先人的墓地。红色的花瓣遍布各处,耳边传来的声音却是鸟儿的啼鸣。这是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写,也是对“春事阑珊”的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在的地方虽然只是“咫尺江山”,但是地界分为“楚”和“越”,界限严格,无法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苍白如梅花的月亮,听到这个正准备出发的征人吹奏的进军号角,仿佛害怕被避开一样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有双重意义,既指角声,也指月亮残白如梅花的颜色。
苏东坡的这首词,如果仅仅将其看作是怀念亲人的作品,调子似乎有些低沉。但是情感真挚,婉转曲折,令人深感动容。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意,应该从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和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探索。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